2001年8月,我前往英國的愛默生學院學習華德福教育,2003年4月回國。目前國內流行從幼兒園就開始教英語,我的華德福老師埃瑞卡說,華德福不反對幼兒學習第二種語言,關鍵是怎么學。是每天必須學會幾個字母、幾個單詞或一兩句短語,還是讓孩子學唱英語歌,朗誦英語詩,培養(yǎng)一種對英語的感覺。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本質上是不一樣的,華德福教育提倡后一種,反對前一種。埃瑞卡說不是禁止教讀、寫、算,重要的是怎樣教,她的女兒3歲時讓媽媽寫名字,埃瑞卡邊寫邊結合名字中的字母形狀講了一個故事。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介紹華德福教育中的外語教學特色。
語言的感覺
我在華德福學校聽過小學一、二年級的德語課,老師空手走進教室,一連串優(yōu)美的德語詩和相應的動作,把孩子們全部吸引住了,我雖然一丁點兒也聽不懂德語,但通過老師的教學,我感受到德語的節(jié)奏、韻律和優(yōu)美。孩子們有時站在桌子旁,有時坐在桌子上,或圍坐成一個圓圈。老師用德語要求做一些動作,如把椅子輕輕放在桌子下面,或讓學生們輪流上講臺。老師用德語說:“跑!跳!蹲下!向左轉!”學生按指令做動作,做不出來就換另一位學生。老師還用德語描述一位學生的衣服,如衣服的式樣和顏色,或學生的發(fā)式和臉形等,其他學生猜猜是誰。德語老師給我的印象太深了,老師不教單詞的辨認或書寫,只是說。一、二年級滿堂德語,孩子們竟然都能聽懂。
桌子英文是“table”,吃的英文為“eat”,華德福的創(chuàng)始人斯坦納說不要用文字把兩種語言聯(lián)系起來,而要將語言直接和實物或動作聯(lián)系起來。他說:“兒童通過產生語言的物體學到外語,也就是從對物體的感覺上學到語言。語言有聲音,聲音一是用來表達心靈內在的感受,這是元音;二是用來表達外在的東西,這是輔音。我們要順著這種性質去引導孩子,而不要脫離了語言的內在性質?!闭Z言的學習要從孩子的內在感受出發(fā),要和具體的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斯坦納進一步舉例說,比如在每一種語言中元音啊(a),都是表達驚異、驚訝、贊嘆;而元音噫(e),表示趕走、遠離,當一只蒼蠅飛到頭上,人們會說:“e?!彼固辜{在給英國老師的講座中說道:“在現代教育下的人們已經完全失去了這種感受。他們認為文字就是寫出來的東西,或是用來抽象地描述事物。人們不再由語言感受到任何東西。看看所有的原始語言都還有感受在內;而在最進化的語言中,說話已經是一種抽象的事情??纯茨銈兊挠⑽模S多單詞后半部已經被扔掉,有的字則忽略了有感受的發(fā)音部分。但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沉浸在對語言的感受中?!?
華德福的老師特林丒芬森為了讓學生沉浸在德語的感受中,把自己裝成是“雙胞胎的哥哥”,他寫道:“一年級時,就在我要上第一節(jié)德語課之前的最后一分鐘,我靈機一動,我告訴學生們我的雙胞胎哥哥要來訪問他們。他看上去長的像我,動作也像我,但他只會講德語。開始他們根本不相信,但隨著德語課的進行,我的‘哥哥’顯然聽不懂英語。孩子們漸漸地學習用動作、圖畫和遲疑不決的德語表達他們的想法。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德語環(huán)境,朗誦德語詩,唱德語歌,做德語游戲。我們學著用德語數數和用德語叫出教室里物品的名稱。由于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我的教學變得很容易:我只需帶一籃子水果,說出每種水果的德文名字,到了第二輪或第三輪,他們差不多全記住了。配合動作的許多詩和歌曲,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們漸漸地接受了我的‘雙胞胎哥哥’?!?
華德福教育認為孩子們學習外語時心中一定要有喜悅的感覺,或至少感受到一個字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到這種內在的“流動”。
我在愛默生學院學習英語時,為了增加我們對英語的感受,老師教我們唱英語歌,還讓我們猜謎語,下面是兩個謎語:
Whoishethatrunswithoutaleg?Withhishouseonhisback?
Ilovetodance,
Andtwistandprance.
Ishakemytail,
AsawayIsail.
WinglessIfly,
Intothesky.
What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