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莉和雅各布正準備他們的結(jié)婚典禮,埃米莉的父母提供大筆資金來幫助他們。為了確信一切都安排妥善,她的父母經(jīng)常打電話來詢問情況:準備了些什么開胃小菜?正餐有些什么?桌上可有什么擺設,放些什么花?這種種詢問,簡直讓他們倆覺得,婚禮真是個災難,因為他們實在是無暇去管那么多細節(jié)!于是埃米莉向父母抗議,請他們不要凡事插手。而她的母親為自己的頻頻垂詢辯護道:"我們是一片好意想要幫你們的忙??!"
如同本章所提過的同情,幫他人忙這個舉動的背后,也蘊藏著雙重意義。就一方面而言,它提供他人所需,具有慷慨助人的動機,并表現(xiàn)出的關懷與支援。但就另方面而言,幫助是非對等的,是一個處境優(yōu)越的人提供援助給另一個較卑微的人。借用貝特森(GregoryBateson)的話來說,我們可以把幫助視為單純的支援行動。但是有時候,助人的行為卻傳輸了另一層訊息:它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提供援助者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對接受援助者的態(tài)度。換句話說,幫助的表層意義是:"這對你有好處。"但事實上,可能透露出另一層訊息:"我比你更有能力。"就這個角度而言,受益的人反倒是提供援助者。
然而如何分辨這兩層意義呢?在許多情況下,它們將視做法與說法而定。例如在表達同情的時候,說話的方式、聲調(diào)的高低、伴隨的表情與姿勢,這一切都足以決定這份同情的真意為何。在言談溝通中,許多細微的訊號,也能夠告訴我們這場互動的真正意義。安撫性的輕拍強化了一種以上對下俯就的姿態(tài);從一個急切關懷的表情,我們可以推知有另一個人正身陷麻煩中;兩個人不拘小節(jié)的隨意一笑,則可推知雙方的身份應該是平輩的。
當人們身處的位階不平等時,幫忙的意義很有可能被視為地位的表現(xiàn),而不是真心的援助。父母們試著做兒女的朋友,但成功的機會渺茫;上司們試著向下屬提供善意的建議,但一旦通過不平等關系的濾鏡,這個建議就不再是單純的善意了。例如,有一位殘障機構的領導人物,很同情員工們對于薪水過低的抱怨。在一次聚會中,他關心地表示,他明白大家在經(jīng)濟上的處境,目前的薪水實在難以維持一個家庭的生計。但他告訴他們,除非擁有更高的學歷,否則待在這個機構中,他們無法獲得更高的待遇。他建議員工們,若想擁有更優(yōu)厚的收入,不妨到其他地方試試看。對于上司誠懇的建議,員工們毫不領情,他們不認為他的談話是出自一個工作伙伴真心的關懷,而是一種威脅,他們接收到的訊息是:如果你不喜歡這里,那么請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