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什么是韜光養(yǎng)晦

中國如何影響世界 作者:張劍荊


在評論圍繞“韜光養(yǎng)晦”的不同觀點時,最大的困難首先是語詞的含義。韜光養(yǎng)晦究竟是什么意思?20世紀90年代初期鄧小平提出這個政策時,說了很多話,為什么只把這四個字抽出來視作一項戰(zhàn)略或政策呢?

“韜光養(yǎng)晦”是一個典型的東方式謀略。它像其他東方智慧箴言一樣,可以意會,很難言傳。把這種智慧,翻譯成其他語言,更是困難,幾乎沒有辦法準確表達。在一次中國外交官的聚會上,大家絞盡腦汁想把韜光養(yǎng)晦轉(zhuǎn)換成英語,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翻譯成“掩飾真實動機”或“計謀”,但也覺得不妥。

韜光養(yǎng)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就是一種生存策略或謀略,韜晦總是與計謀聯(lián)系在一起。歷史上這方面的典故很多。大體上可以這樣定義韜光養(yǎng)晦:掩飾動機和實力,忍辱負重,理性計算,圖謀崛起。韜光養(yǎng)晦的核心實際上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忍”,“心”的上面一把“刀”,既描述了處境的危險,又描述了內(nèi)在的堅持和信念的堅定。孔子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中國歷史上,充斥著這種通過忍耐、等待、受辱然后成功戰(zhàn)勝敵人的故事。

這項計謀的哲學根源,應當在道家智慧中。道家深入地研究了形勢轉(zhuǎn)換之道,柔弱剛強相互轉(zhuǎn)化。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而能把握其中道理并善于運籌的人,可以“為帝王師”。而弱者、柔者,最終勝過剛者、強者,就在于前者懂得韜晦之計。《太公兵法》講道:“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以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nèi)峒內(nèi)?,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蹦蠎谚壬诮忉屵@幾句話時說:“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此用柔也?!币馑际钦f,當年周文王已經(jīng)占據(jù)了天下的2/3,但是,仍然對商殷稱臣,用的就是韜晦之計,至柔也。大家一般都喜歡逞強,而不知守弱的微妙,實際上,守柔可養(yǎng)身,可全生,可保國。但是光有至柔也不行,至柔如果沒有剛的配合其間,而只是純?nèi)峒內(nèi)?,那也成不了事,也就是柔中要有剛,要有所作為?

韜光養(yǎng)晦講的就是胸有大志的人要知道守微之妙。當你處在下風、逆境的時候,不妨學習韓信“忍受胯下之辱”。一位叫斐子野的人說:“降身辱志,俯眉折脊,忍屈庸曹之下,貴騁群雄之上,韓、黥之志也。”意思是:倒霉的時候,把自己的想法、志向降低,乃至身體被人侮辱都可以接受,頭都不抬,眉毛掛下來,眼睛不看人,佝著背,到處向人作揖叩頭,在一群小混混和惡霸下面,忍受著屈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天出人頭地,一旦出了頭,就像在英雄頭上跑馬一樣,任我馳騁。

綜上所述,韜光養(yǎng)晦包含著以下幾個基本意思:一、身處逆境,力量弱??;二、胸有大志,待機而起;三、掩飾動機,忍耐堅持;四、積蓄力量,理性決策。韜光養(yǎng)晦是集合了形勢分析(逆境、弱者)、目標(崛起)和政策(掩飾、忍耐、理性)的統(tǒng)一體。由此可以看出,韜光養(yǎng)晦并不是一項單純的策略概念,而是結合了戰(zhàn)略和政策的發(fā)展之道。它首先是爭天下、爭霸權的“帝王之學”,自然與斗爭、殺戮聯(lián)系在一起,其本身不含有一般的道德約束,為了最高的目標,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兵者,詭道也”?!懊餍迼5?,暗度陳倉”如此,“高筑墻,廣積糧,緩稱霸”亦如此。其次,這種智慧也常常用于日常生活中,是遭遇挫折身處逆境的人改變環(huán)境阻力圖謀崛起的常見策略,就像韓信那樣。

作為一項古老的中國式謀略,韜光養(yǎng)晦背后所蘊涵的戰(zhàn)略思想,作為文化基因,構成了中國人處理與世界關系的永恒的哲學原則。在這個意義上,韜光養(yǎng)晦可以說是國家哲學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美德、一種節(jié)制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任何負責任、有重大成就的戰(zhàn)略家都知道節(jié)制、堅忍和剛柔強弱的辯證轉(zhuǎn)化,都善于韜光養(yǎng)晦。這一戰(zhàn)略思想是“火鳳凰”,具有應時再生的能力。

像鄧小平這樣偉大的戰(zhàn)略家,對于韜晦之道自然是非常熟悉的。無論是作為爭霸天下的大戰(zhàn)略,還是作為舒緩個人際遇的人生哲學,鄧小平對韜晦之計都有十分深刻的體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