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但盡凡情,不求圣解

禪說莊子(三)大宗師 作者:馮學成


后面還有"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堯,唐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圣君;夏桀,包括商紂,這些人呢,都是昏君、暴君。"譽堯而非桀",這個呢,是以人類的榮辱、是非觀念來評價的。對于這個問題,莊子《齊物論》中的幾句話,我們還要反復地留意:"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辨。"為什么莊子會有這樣的眼界,會這樣的心胸,會這樣說呢?

什么是六合之外?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這個時間與空間之外的世界,用《大宗師》的話來說,就是不知。既然不知,那還去論它干什么?睡覺時,無夢無想無覺時,主人公在何處安身立命?既然都是無夢無想無覺,那就在六合之外了。只要你還有知覺,那就是有,就有夢有想有覺,這個是認識的必然。有些人還想要去承載它,你哪里能承載得了嘛!所以,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論而不議。在感觀的范圍之內,你看到了,可以說兩句,但是也沒有辦法說得太深層。比如我們天天在喝茶,那到底你喝下去的這個茶是個啥東西,你能說得清楚嗎?當然,那些專門的茶葉專家、營養(yǎng)學家,他們可以說清楚這個茶葉有些啥營養(yǎng)成分,他可以深入地剖析這茶葉的成分對人產生啥作用,有人吃了有好處,有人吃了就有害處,各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嘛。但茶倒底是什么東西?根本的還是說不清。所以,你怎樣看待這些問題?論而不議,議而不辨嘛。包括孔子整理《春秋》,也是議而不辨的。

所以,"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前面已經(jīng)說了,"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嘛。"譽堯而非桀"就是不一,就是以人為徒。這個,當然就"不如兩忘而化其道"了。兩忘而化其道,就是以天為徒嘛!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自有好人,自有壞人,自有明君,自有昏君,這個是大道運行的自然現(xiàn)象,你要想舍彼取此,你可能嗎?上世紀60年代初,大家都在餓肚子,你不想餓肚子,可能嗎?你想15年超英趕美,你能辦到嗎?這個是沒有辦法辦到的!那個時候,大道的運行在中國就是這么一個狀態(tài)。所以我們呢,要把這些看開,要"兩忘而化其道"。什么是"兩忘而化其道"?就是說對堯桀,對圣凡,要兩忘;另外一個呢,對天,對人,也要兩忘。天之所為,人之所為,同樣要兩忘嘛。只有做到兩忘,前面"天之與人,不相勝也,是謂真人",真人他就兩忘了。所以佛教里面經(jīng)常說"絕能所,泯感應","非凡非圣","但盡凡情,不求圣解"。盡凡情,就是把凡情忘了;不求圣解,就是把圣解也忘了。

所以我們在看《莊子》的時候,它真的是高明得令人吃驚!因為莊子在寫這個的時候,佛教還根本沒有傳入中國嘛!能達到莊子所說的這個境界的,也就是隋唐之后的佛教了。莊子在兩千多年前,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有如此之高的境界,確實使我們在今天看起來也很吃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