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有不少人讀到此節(jié),常常覺得似乎已經(jīng)明白,但卻又有點扯不清爽的感覺。我愿在此盡一份力。
孔子說有兩種人他沒看過(請注意,言語謹慎的人說他沒看過,有時便等于說他認為不存在的意思)。一種是非常喜歡仁德的人,其喜歡的程度,已達到?jīng)]任何事物可以超越的地步。這是一種極端,孔子說他還沒看到過。另一種是非常厭惡不仁事物的人,其厭惡的程度,達到了不使任何不仁的事物沾身的地步。這是另一種極端,孔子說他也沒看到過。
除了這兩種極端外,就是比較中性的廣大眾生。他們好仁,但不到無以尚之的地步。惡不仁,但對不仁也有所容忍,不至于到不能沾身的程度。這種人才是現(xiàn)實社會中有血有肉的“真”人;這種人,正是孔子以為可以教育、可以勉勵“行仁”的對象。
為了勸進仁道,孔子又說:仁道是人人可行的,我還沒看到過想行“仁”而連堅持一天工夫都做不到的人(又是另外一種極端)。接著孔子為了客觀,又說:“或者世上也有這種人吧,只是我還沒見到過罷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我個人一直覺得“君子懷刑”這個“刑”字是一個音誤字。所謂音誤就是聲音相近,寫的人寫時誤聽而錯寫。
“刑”字在春秋之時,廣泛地說是“法”,而在使用中極為普遍地是指有懲罰性的刑法。例如《論語·為政》篇中,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庇掷纭蹲髠鳌り庯嵣麑η夭菲校拔抑镆印邞训?,貳者畏刑(有二心的人害怕你的懲罰)”,不勝枚舉。所以嚴格地說,真正懷刑的人是小人不是君子。君子的心目中有道德律。君子當然也知法,但一個君子做錯了事,他的良心將先受到道德的譴責,不必等到法律來制裁方知害怕。故而“君子懷刑”的說法有所不妥。我認為很可能是一個與“刑”音相近的德性字眼,那就是“信”。全節(jié)應是: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信,小人懷惠。”
總說本節(jié)的意思,是孔子認為“君子”不能像一般百姓一樣,只生活在講物質功利的現(xiàn)實世界里?!熬印睉摪阉麄兊木窦右蕴嵘焉畹膬群由斓接械赖赂械膬r值領域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