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寫過一本書。在那本書的開頭,我提到了海明威的"冰山創(chuàng)作理論",以引入對某種論著的闡釋。
海明威在談到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作時說:"我總是試圖根據(jù)冰山的原理去寫它。""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這是有意創(chuàng)造的冰山。很多別的冰山則是天然的。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這樣一座天然的冰山。諸葛亮沒有對劉備說的要比已經(jīng)說的多得多。
如果對這座冰山的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進行總的考察和分析,我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制訂加減謀略的一般模式。
因為《三國演義》,隆中對家喻戶曉。但隆中對的版本卻不止一個。對照《三國志》、《資治通鑒》和《三國演義》等幾個版本,關于隆中對的記載出入不大。為通俗起見,還是舉《三國演義》為例。
在劉備的一再請求下,諸葛亮同意回答他的問題。于是問他有何志向。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nèi)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
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
第二天臨行前,孔明囑咐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這里有幾個背景性問題,需要先提出來:
一,諸葛亮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治國安民之術,克敵制勝之法,為何深藏不露?正當青春請纓之年,治亂交替之際,群雄并起之日,不思建功立業(yè),莫非真要老于林泉之下?
二,諸葛亮為什么要劉備三顧而后才與他見面,而且從秋末到早春,拖延數(shù)月?
三,諸葛亮為什么不投曹操,不投孫權(有其兄諸葛瑾可以引見),最終投了劉玄德?
四,行前,為什么要特地向弟弟交待照顧好田園,以待功成歸隱?
回答這四個問題,涉及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自謀問題。
謀略,根據(jù)出謀者和用謀者的不同,可以分為自謀和他謀。自己出謀自己用,是自謀;自己出謀,讓別人用,是他謀。他謀,是中國古代一個獨立的階層--謀士的職業(yè)。以此為生的人,就是職業(yè)謀士。
表面上看起來,隆中對無疑是他謀,如上文所引:"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但如果有人認為隆中對只是他謀,沒有諸葛亮的自謀,那就錯了。
不少謀士長于他謀,短于自謀。比如曹操的著名謀士荀叔侄,為曹操劃策,高明之極,卻沒有為自己謀得一個好下場。
孔明之所以遲遲不出山,之所以不投靠曹操、孫權,是因為他絕不只想當一個職業(yè)謀士。他要做呂尚、管仲那樣的丞輔將佐。
這是他隆中對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即自謀的目標。
第二個謀略目標才是為懷胎中的蜀國制訂取國爭霸方略,從三國鼎立到恢復漢室一統(tǒng)天下。
第一個目標立即就達到了,第二個目標終其一生只實現(xiàn)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