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僅針對那些"擁有"的人,以及有著安息所的人。生命是一種基于關(guān)系和執(zhí)著的運動;脫離這種運動,就是死亡。不論外在或者內(nèi)在都不再有所庇護;雖然有房間、有屋舍、有家庭,但是別讓它變成藏匿處,或者逃避自我的地方。
你的心靈在德行的教化中、在虔誠的信仰里、在機靈變通或者敏捷活躍的能力中塑造出來的安全港,還是無可避免地會帶來死亡。只要你屬于這個世界,屬于你所存在的社會,就無法逃離死亡。在隔壁或者千里之外的那個死者,就是你。他和你一樣,為了死亡,已經(jīng)憂心忡忡地準備許多年了。和你一樣,他把生活看作是一種斗爭、一場災(zāi)難,或者是一次絕佳的演出。不過,死亡總是在一旁觀看與等待著,但是,認為昨日種種昨日死的人,就超越了死亡。
去死,就是去愛。"愛"之美,并不存在于過去的記憶或者明日的意象之中。愛,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存在的只是記憶,而非愛。擁有熱情的愛就是超越社會的藩籬,那就是你,而死亡也在那里。
靜心是一種源自未知,且在未知之中的運動。你本身不是在未知里,那里只有運動存在。對這運動而言,你太過渺小,也可能太過巨大。它的前后都空無一物。它是思想所無法碰觸到的能量。思想是一種曲解,因為思想是昨日的產(chǎn)物;它陷在幾世紀的圈套網(wǎng)中,因此混亂不清。
于靜默中觀看和傾聽。寂靜并不是沒了噪音,內(nèi)心的不斷喧嚷,并不會在靜謐中停止。寂靜不是產(chǎn)物,不是欲望的結(jié)果,也不是靠意志能夠組合而成的。整個意識在它自己劃定的界域內(nèi),不安且喧鬧地活動。在這樣的范圍內(nèi),靜默或靜止只不過是喋喋不休的瞬間終止。時間就是記憶,對時間來說,寂靜可長可短,是可以丈量的,但這不是真正的寂靜。通過思想聚合起來的每樣?xùn)|西,都落在喧鬧的區(qū)域內(nèi),而思想本身根本無法讓自己靜止不動。思想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寂靜的意象,然后順從它、崇拜它,就如同思想對待其他意象那樣。不過,寂靜的公式卻恰好與思想相對立;它的符號是對實相的完全否認。為了靜謐,思想本身必須靜止不動;寂靜總是在"當(dāng)下",但是思想就非如此。思想總是老舊的,不可能進入保持新穎的寂靜中。當(dāng)思想一碰觸到寂靜,那份新穎就變陳舊了。因為寂靜,"愛"這個字有了全然不同的意義。這種寂靜并不在那里,而是存在于徹底的旁觀者的喧鬧所不及之處。
單純的純真可能熱情無限。這樣的純真沒有悲傷,沒有痛苦,不過卻擁有一千種的經(jīng)驗。這不是使心靈腐化的經(jīng)驗,而是純真遺留下來的殘渣、傷痕與記憶。這一切一一地累積堆疊,于是悲傷開始了。這個悲傷就是時間。時間存在的地方,純真就不存在。熱情并不源自悲傷。悲傷是經(jīng)驗,是每天生活的經(jīng)驗,是痛苦與短暫的歡愉以及恐懼與篤定交織的生活。你無法逃離經(jīng)驗,但是經(jīng)驗無需在心靈的土壤中生根,這些根的生長,會衍生出問題、沖突和不斷的斗爭。若要掙脫這些,除非懷著昨日種種昨日死的心態(tài)。單純而清澈的心靈可以熱情無限。若是沒有了熱情,你就看不見樹葉間的微風(fēng),或水面上的陽光。沒有了熱情,也就沒有愛。
"見到"即是"做到"。在"見"與"做"之間的距離,就是能量的耗散。
唯有思想靜止,愛才可能產(chǎn)生。這種靜止,是無法通過思想去構(gòu)造出來的。思想只能把意象、公式、觀念組合在一起,但是這個靜止永遠無法被思想碰觸到。思想永遠是陳舊的,但愛不是。
自然機制有它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這樣的聰明才智卻因為滿足于歡愉的習(xí)慣而變得遲鈍。這些習(xí)慣破壞了自然機制的敏銳度,而缺乏這樣的敏銳度,則令心靈蒙昧。這樣的心靈可能只對有限而狹窄的范圍具有警覺性,然而實際上卻是感覺駑鈍的。這類心靈的深度可以測量,并且沉溺于意象與幻覺中。表象就是它唯一的光彩。明亮而聰慧的機制,是靜心的必要條件。靜默的心與其機制之間的交互關(guān)系,是借助感性不斷地去調(diào)適;因為靜心需要自由。自由就是它自己的紀律。僅只是在自由之中,就可以產(chǎn)生關(guān)注。完全的關(guān)注,就是愛。僅只是愛,就能夠"看見"一切。
欲望和歡愉都終將以悲傷收場,愛則沒有悲傷。有悲傷的是思想--不斷地渴望尋歡作樂的思想。思想培育歡愉,給它力量。思想永遠在尋找歡愉,也因此招致痛苦。思想所教化的德行,就是歡愉的方式,而在這里,有著努力與成就。"善"無法從思想的土壤中開花,而是從悲傷中解脫。悲傷的終點,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