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老莊哲學(xué)的根本原則

禪說莊子(二) 作者:馮學(xué)成


下面孔夫子繼續(xù)教導(dǎo)這位心愛的弟子:"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孔夫子問顏回,你知不知道"道德蕩、智慮出"是因何而起的呢?"德之所蕩",一個有德的人,他內(nèi)在的魅力自然會釋放出來。不僅僅是內(nèi)德會釋放于外,而且是"知之所為出",智慧同樣也會表現(xiàn)出來。但是,道德是怎么釋放出來的?智慧又是怎么樣釋放出來的?我們道德、智慧的源泉到底在哪里?"德之所蕩","知之所為出",是我們修為過程中要認真留意的話??!

孔子談到這里,并沒有繼續(xù)說下去,話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德行與智慧的麻煩來。"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我們看到這幾句話,大家都千萬要留心!"德蕩乎名",你的德行一出來就有了名氣,有了名氣,你這個德,也就有點麻煩了。

中國佛教發(fā)展到南北朝蕭梁時,有一個僧人慧皎寫了部《高僧傳》。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其他的僧人寫了個《名僧傳》。但慧皎不用"名僧"這兩個字,為什么呢?他說一個出家人,本來就是要舍去名利的。我們修行,要脫離生死苦海,要舍棄名利,怎能拘泥于名呢?真正有修行的人,應(yīng)該是高僧,不應(yīng)該稱之為名僧。所以,慧皎就寫了中國的第一部《高僧傳》。那么他的這個本意,也還是出自《莊子》的"德蕩乎名"。如果大家都成了名僧,大家的名氣都大了,但恰恰名人未必就是高人。

你看現(xiàn)在廟頭,這樣職位,那樣職位,今天坐飛機,明天當個CEO,煞有介事。前幾天,我還和朋友談到了那個"旅行大師",把某某某這樣一個著名寺廟當企業(yè)來運作,經(jīng)常坐飛機去美國、去歐洲,帶一批武僧到處表演。這些武僧,能武打,但佛法修行的水平又如何呢?

那天,我這兒來了一個河北滄州的,也參加過河北的禪修夏令營。這位朋友三十多歲,學(xué)武功,也學(xué)道術(shù),也還很有成就的樣子,能水上漂。據(jù)他說到東湖去的話,他可以在水面上從東岸跑到西岸,不會沉下去。另外,他說他的龜息術(shù)也小有所成,能夠五花大綁地在坑里活埋五六個小時,沒事兒!而且有脫逃術(shù),同樣五花大綁,腳鐐手銬戴上,他可以在十秒之內(nèi)脫逃。但收徒弟的費用就不低了,一萬元一人,學(xué)一年,保證你能學(xué)會其中的一兩樣技能。他有這樣的本事,都還想到成都來訪高人。我給他講了幾位"高人",他聽了后說,算了,不學(xué)了。

當然我說的那些人,用的是術(shù),不是道上的東西。我們再來看,德和智,是我們生活當中離不得的。德和智的修養(yǎng),當然就是道上的東西了。但道上的東西,它又有所忌諱!德,因名而消失;智,因爭而愈出!所以說"名也者,相軋也"。有了名之后,麻煩也就跟著來了,比如在名次、排位上相爭等等。有些人什么事都要爭第一,千千萬萬的人,你要踏下去多少?踩下去那么多人,不累死你???

"知也者,爭之器也。"我們的智慧,很多人也是用在對矛盾的駕馭上,用在爭斗上。而且通過爭斗,積累經(jīng)驗教訓(xùn),這方面的智慧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這就叫智因爭而愈出。如果智和德牽扯上名、利以后,這個德和智也就不善了,就是惡了。所以,"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我們看《老子》里說"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莊子》里,比老子的話更進一層了,把"名"和"智"也看成了兇器!

我們經(jīng)??吹?,很多人原本是很不錯的,然而一旦有了名,出了名,就糟糕了。有些本來很憨厚的人,大家都覺得他很可愛,結(jié)果一變聰明之后,也糟糕了。為什么呢?因為開啟智慧了,掌握了世間的爭斗之智、謀略之智,用于互相砍殺,別人對他就敬而遠之了。所以說名和智,的確是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這些都不是究竟之道。我們知道在老莊的學(xué)說中,最根本的原則就是棄圣絕智,這里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棄圣,就是要把孔夫子講的那一套仁義禮智信等等拋棄不用;絕智,智慧也不能用,因為用智就有機心,有機心就與大道不合。大道是沒有機心的,是自然的,而我們?nèi)诵闹畡樱沁`反自然的,違反大道的。所以老莊學(xué)說的棄圣絕智的原則,在《莊子》中表現(xiàn)得非常之堅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