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wèi)。"曰:"奚為焉?"曰:"回聞衛(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貒L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愿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可謂是禮崩樂壞,各諸侯國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整個社會一片混亂??追蜃訉τ谶@樣的局面,完全無可奈何。道家學說,特別是莊子,對當時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得可以說是入木三分的。從莊子的角度看來,當時整個社會極為險惡,整個人心也極為險惡。怎樣在這種險惡的社會、人心環(huán)境之中,以不變應萬變,使自己能夠養(yǎng)生、全身、保命?這些問題就是《莊子·人間世》這一篇中很重要的內容。
實際上,我們從佛教的理論來看也是如此。佛教把這個人類社會稱為"五濁惡世",這與莊子在《人間世》中表達的思想,是非常契合的。人世間有它陰暗的一面,有它險惡的一面,但究竟是怎樣陰、怎樣險呢?通過《人間世》中顏淵與孔夫子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一二。
另外,從本篇顏淵與孔夫子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事暴君,處濁世,與人交際,應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文章通過層層推進,層層辨析,最后引出了"心齋"的學說。所以《人間世》的這一段,在整個《莊子》的三十三篇里也是比較特別的,因為《莊子》三十三篇里,只有這一篇是大量地、深入地介紹了人世間的陰暗面。
好,下面我們看正文。
文章一開篇,翻譯成現(xiàn)代的語言,即是顏回去見孔子,向他辭行。孔夫子就問他,你要到哪里去呢?顏回說,我要到衛(wèi)國去??追蜃佑謫査阋プ鍪裁词虑榘??顏回就說出了自己的抱負:愿意以自己平生所學,去救民于水火,治國平天下。
顏回跟自己的老師說:"回聞衛(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貒L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愿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我們來看看衛(wèi)國的國君是什么樣的人。"回聞衛(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這是一個年輕氣盛,辦事專斷的國君。其實,不光是國君,就是我們一般的年輕人,都容易犯這種錯誤。特別是既年輕又有權的人,往往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也不明白怎樣應對身邊的環(huán)境,自然就會"其年壯,其行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