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生搬硬套--但是不再會得到什么回報;少數(shù)人能夠做到銷售;幾乎沒有人能在工作中做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你會選擇哪個呢?
(那些平庸之輩是如何從平均標準中獲益,比他們強的人又是如何吃了虧)
假如你是個運籌帷幄的老板,可以給他人提供工作,自己獲得利潤。有一個商業(yè)模式需要你雇傭一個可以處理各種數(shù)據或者可以依照你寫在工作手冊上的內容干活的人。
一個最優(yōu)秀的員工工作一小時能為你賺30塊錢,中等的員工每小時能給你帶來25塊錢的利潤,而最一般的員工每小時只能帶來20塊錢。
如果你招聘員工的時候分辨不出來誰好誰差,又想讓每個人的薪水都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那你應該付給他們多少工資呢?
就算拋開“盡可能少”這個標準不說,工資也不會比每小時25塊更多,甚至很有可能不會超過20塊。因為你需要讓每人工人都能給你掙到錢,即使是最平庸的那個人。
這也就意味為了要彌補那個貢獻最少的人,不得不讓其他工人拿更少的報酬;而最優(yōu)秀的員工少拿得最多,正因為這樣,他們才應該(或者即將)辭職,他們正逐漸意識到了在這樣的工廠里拿著這樣的薪水純粹是為了倒貼老板,真是不值得啊。
不走尋常路
在《紫?!纺潜緯?,我提出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觀點:
你根本不用把公司太當回事兒。多年以來(或者幾十年以來)公司都是為普通人生產普通的產品,為了引起我們的注意,總是例行公事一般地打擾我們的生活--最終,我們不再關注他們了?,F(xiàn)在,發(fā)展起來的唯一辦法就是要變得與眾不同,生產一些人們樂于討論的東西,尊重顧客,讓產品變得眾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