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嘗不是如此?一次次的失敗會讓我們灰心、垂頭喪氣,我們的信心慢慢地被挫折所吞噬,甚至不再相信自己還有成功的機會,就算天上掉餡餅,我們也不去撿,因為我們已認定自己撿不到。在失敗面前,我們變得習慣、麻木了。這就是有的人能夠成功,而有些人不能成功的原因了。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大腦里進行自我設(shè)限,壓制住了自己成功的潛能,從而很難再去想辦法獲取成功了。
看看這個“囚”字,人一旦被關(guān)進牢籠就會失去人身自由。思想同樣如此,想法決定活法,那種框框式的想法只能把一個人“囚禁”,我們要學會改變思維定式,拆掉思維里的“墻”。
一個小男孩的出生似乎意味著一場悲劇,他的身體只有男人的拳頭大,腿是畸形的,天生肛門殘缺,醫(yī)生斷言這嬰兒活不過24小時。傷心的父親準備好了小衣服、小棺材、小墓地。可24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活著。醫(yī)生又說這嬰兒不可能活過一周,但是這嬰兒似乎專門跟醫(yī)生作對,他活了一周又一周……欣喜的父親將他帶回家,取名約翰·庫緹斯。
約翰活下來了,可是他實在太小了,周圍的一切都讓他感到恐懼,父親對他說:“孩子,你必須自己面對一切恐懼,勇敢起來!”約翰盡力按照父親的話做。在學校里,約翰吃盡了苦頭。那些調(diào)皮的孩子把他當成玩具,故意掀翻他的輪椅,弄壞輪椅上的剎車;他們甚至把他扔進垃圾箱里……約翰再也堅持不住了,他回到家放聲大哭。他想到了自殺,可是又怕疼愛他的父母難過,于是他咬牙挺了下來。
為了行動更加方便,1987年,17歲的約翰做了腿部的切除手術(shù),成了“半個人”。高中畢業(yè)后,約翰渴望找到一份工作,過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他每天趴在滑板上敲開一家又一家的店門,可是很多時候人家打開門,根本就沒有發(fā)現(xiàn)幾乎趴在地上的那“半個人”,就又把門關(guān)上了。
無法統(tǒng)計到底被拒絕了多少次,約翰最后終于在一家雜貨鋪得到自己平生的第一份工作。后來他又做過銷售員、技術(shù)工人等。盡管生活艱辛,但是約翰卻非常開心,因為他能夠自食其力了,這對他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成功,父母和周圍的人都為他感到驕傲。
約翰愛好體育運動,他從12歲就開始打輪椅橄欖球,他的手臂力量驚人。1994年,約翰成了澳大利亞殘疾人網(wǎng)球賽的冠軍;2000年,約翰又拿到澳大利亞體育機構(gòu)的獎學金……約翰成功了,經(jīng)常受邀到各地去演講。有一次,約翰對自己的經(jīng)歷做了簡短演講,感動了很多觀眾,并讓一個女孩放棄了自殺的念頭。這讓約翰受到啟發(fā),他決定走上講臺,用自己的經(jīng)歷鼓舞人們不要放棄希望,不要害怕失敗,勇敢地走向成功。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對自己說不可能。拆掉思維里的墻,別對自己說不可能!不要為自己的命運設(shè)限,每個人身上都有無限的潛能,風雨過后才能見彩虹,只要努力向前,終會看見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