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食人間煙火:道家與藥膳(1)

碗里江山 作者:二毛


“不食人間煙火”是道家的一種修煉方式,這種觀念對中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就是藥膳的形成與推廣。

道家源流經典之一《黃帝內經》主張“食為性命之基”,并提倡“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如果飲食不當,五味不調,飲食亦為疾病之源,主張通過對食物的挑選、搭配,達到修心養(yǎng)性的目的。

這種思想進而發(fā)展成道家服用“丹藥”的傳統(tǒng)。

晉代煉丹大師葛洪在《抱樸子·金丹篇》中說“夫五谷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于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于五谷乎?”

食物固然是好東西,但道家丹藥是比食物更好的東西,再往前進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了。

道教發(fā)端于東漢末年,形成于南北朝,盛于唐宋,歷時千年,對我國的思想文化影響巨大,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思想自然也滲透入到中華飲食文化的方方面面。

葛洪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對“不食人間煙火”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就認為;“食金者壽如金,食玉者壽如玉?!?/p>

南北朝另外一位道家重要人物是陶弘景,此人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主張“少食葷腥,多食氣”。其著作《養(yǎng)性延命錄》中提到,呂洞賓告訴前來學道的人,酒色財氣四字,一毫不沾,才能具備得道成仙的條件。

道家全真派的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主張“全神鍛氣,出家修行”。他制定了一整套道士出家的制度,規(guī)定道士不得娶家室,齋戒酒肉,并不食“五葷”——對道家飲食風格在其手中被系統(tǒng)化、制度化。

道家的“五葷”(又叫做五辛)是指蔥、蒜、韮、薤、芫荽,按說這都是蔬菜,為什么叫做“葷”?道家的解釋是:這“五辛”的氣味刺鼻,其氣上沖于腦可令頭暈,故稱為葷。對此《康熙字典》解釋為:葷,臭菜也,道家所禁,謂氣不潔也。

因為“五葷”有刺激性氣味,對道士煉氣不利。念經時,這種污穢之氣容易沖神,而且呼出的氣味難聞,讓人反感。再就是誘發(fā)欲念,容易引發(fā)陽動,不利清心煉道。

除了肉食(腥)和上述“五葷”,道家還主張不吃“香食”和“辣食”。因為“香食”讓人貪圖享受,沉迷物欲,意志昏沉;而“辣食”刺激上火,攪擾清虛,不利修行。如果道士犯了飲酒或飲食葷腥的戒律,按照王重陽的說法是要被驅逐出道門的。

在不食人間煙火的理念指引下,道家一直苦苦追求能令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葛洪說“上藥增安命延,升為天神;中藥養(yǎng)生;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侵”。長期服用“上藥”和“中藥”,可以令人延年益壽。

其中,枸杞就是一種很為道家推崇的“仙藥”。道家傳說,千年枸杞,其根形如犬狀者,方士稱“西王母杖”,所以枸杞又被稱為“仙人杖”。道家典籍《續(xù)仙傳》中記載,有個叫硃孺子的人,幼年開始修道。有一天,他在溪水邊看到兩只花犬,很覺奇異,就去追趕,但兩只花犬跑到枸杞樹下就不見了。于是,他掘開泥土,發(fā)現枸杞的根與花犬十分相像,便把枸杞根煮而食之,因而飛升上天得道成仙。

這一傳說到了唐代在民間非常盛行,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就有“不知靈藥根成狗,怪得時聞夜吠聲”的詩句。另一位大詩人劉禹錫還專門做了一首《枸杞井》詩:“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睙o不把枸杞視為具有靈異效果的“神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