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形容一個人臉色難看,經常說是“滿臉菜色”,這種人的皮膚顯得很暗黃,甚至發(fā)綠,沒有光澤。因為那個時候糧食匱乏,很多人是用“瓜菜”代替糧食。現(xiàn)在糧食雖然不匱乏,但很多人覺得糧食不過是熱量的補充,肉、蛋、奶之類美味的食物不也能提供熱量嗎?那就以肉、蔬菜代糧食好了,但是,不吃糧食其實是犯了中醫(yī)養(yǎng)生大忌。
《黃帝內經》在談到飲食養(yǎng)生時,將“五谷為養(yǎng)”放在第一位,因為五谷是入脾經的,而脾是“后天之本”。之所以把脾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對中國人來說,脾氣是中國人或者說黃種人這個人種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為此,粥才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飲食中最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因為粥的溫軟細爛,更便于并不強壯的國人脾胃吸收營養(yǎng)……凡此種種都顯示一個道理:疾病是最容易從脾胃這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打開缺口的。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最容易虛的脾,還有一個功能,中醫(yī)之脾還包含了另一層含義,是人體內的“審計署”、“紀檢委”,可以監(jiān)視伺機而動的病毒細菌乃至腫瘤細胞,像西醫(yī)說的免疫系統(tǒng)。
敗血病就是細菌感染沒有控制好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屬于嚴重感染的一種,這個病名我們只在白求恩事跡中聽說過。后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yī)療水平的發(fā)達,至少在大城市,這種病已經很少見了。
中醫(yī)的脾是主肌肉的,脾氣足的人肌肉會有彈性,會豐滿,相反地,脾氣虛的人往往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而肌肉在短期內驟減,直接傷害的就是主管肌肉的脾氣,也就是說,如果脾虛到了極致,這個“后天之本”的損傷等于身體里的“審計署”不干活了,失職了,導致他缺乏對細菌的識別力和抵抗力,才會導致敗血癥這種感染的燎原之勢。
通過不吃糧食而達到減肥的人,其實也就是在人為地制造脾虛,雖然未必能招致“敗血病”,但脾氣虛早晚要成事實,首先表現(xiàn)在皮膚上的就是氣色很差、沒有光澤。皮膚可以通過化妝品的粉飾而變得細膩,但健康的光澤是化不出來的,所以人會顯得很僵硬、死板,沒有生氣。由此可見,要想獲得真實生動的好皮膚,氣色很重要。所謂氣色,就是能透過化妝品表現(xiàn)在外的健康光澤,氣色是由脾氣決定的,而糧食是對脾氣最好的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