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如何給人幸福的感覺,其心緒變化種種,我已然生疏。在我北城山居的日子里,總是獨飲獨食。獨飲令人精神渙散,獨食讓我腰圍膨脹,每當(dāng)吃飽喝足,腆著肚腩坐在沙發(fā)上的時刻,心中莫名感慨,譬如愛,譬如死,譬如怎樣才是一個家 家是什么?或許是一方餐桌罩滿溫暖的燈光,食物煙氣騰騰散發(fā)誘人色香味,最重要的是還有生命中無比重要的那個人,坐在你的對面,一次咀嚼綻開一朵笑靨 若有幸福,正該是那樣的時刻,身心靈魂,連胃腸都有人相伴。
從前只覺得吃得好比較要緊,座中何人倒不那么重要,因此凡是村里有交際、家中接紅帖,無宴不與,每請必到。到得晚了,見隙便坐,管他身旁人物男女胖瘦,我自吃我一份。唯一計較婆婆媽媽自備塑膠袋,一道菜上來,同桌各人才挾一筷就自動自發(fā)收拾殘局 他是有吃又有拿,苦了旁邊人大眼瞪小眼,忍也不是翻臉也不是。
一頓飯能計較多少?幾個袋子又能包容多少?至大不過天下,權(quán)力角逐,利益輸送,有所求者不過如此。席間有時市道之交,買進賣出煞費機心,一日東窗事發(fā),各備說詞還前后矛盾;有時卻是兩雄相爭,列強環(huán)伺,飲食不忘攻防,言談意帶殺伐,一不留神便血濺五步,鴻圖霸業(yè)化為煙云。所謂宴無好宴,會無好會,司馬遷留給了我們這個帶有殺氣的名詞:鴻門宴。
秦二世三年九月,楚懷王命宋義、項羽出兵救趙,命劉邦領(lǐng)兵西向攻秦,懷王并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翌年十月,劉邦已先入關(guān),項羽后至,至函谷關(guān)時卻被守關(guān)軍士擋下。又聽說劉邦已經(jīng)攻破咸陽,于是大怒破關(guān),進駐鴻門,欲攻擊劉邦。當(dāng)時項軍四十萬,劉軍僅十萬,實力懸殊。于是劉邦聽從張良的緩兵之計,親赴鴻門向項羽謝罪。
然而此行驚險重重,首是項羽大軍入秦,函谷關(guān)閉,早已怒火填膺;再者劉邦左司馬曹無傷加之反間之言,火上加油,尤添霸王之憤;范增更在油火交煎之時進言,說劉邦“志不在小”。這三件事層層疊疊,觸動項羽敏感神經(jīng),對劉邦直是意欲殺之而后快,非如此不足以王。只是項羽之季父項伯素與張良交善,先來通風(fēng)報信,后又受張、劉二人的請托居問說項,才暫緩此一觸即發(fā)的緊張局面。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宴中劉邦屈辭卑顏,項羽久無動作,范增候之不耐,而召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正當(dāng)危機迫在眉睫,樊噲帶劍擁盾闖入帳中,先以氣勢鎮(zhèn)壓全場,又以嚴詞正義說得項羽無以應(yīng)對。其后劉邦藉尿遁脫身,終于免了一場大難,司馬遷走筆至此功德圓滿,而我們放心之后,也嘆了口氣。
難道不是慨嘆項羽的婦人之仁嗎?難道不是厭膩劉邦的厚顏無恥嗎?難道不是想到壯盛青春對抗中年智謀的無奈,而天下動蕩,居然落入一個習(xí)慣口呼恁爸,折辱儒生的流氓手中嗎?不,當(dāng)然不是,因為天下大勢莫不如此。李宗吾早就意帶諷刺地說過,只有面厚心黑,才能成功立業(yè)。不是因為這些,而是難過于那些華美飲宴精致餐食,怎么老是變成有心人士較量實力逞斗心機的工具呢?
我想起大四那年的畢業(yè)旅行,一路上吃吃喝喝,總是提心吊膽,因為那年代的國文系眾教授們素享酒黨之名,無宴不飲,而且一定拿為數(shù)不多的男生們開刀。該來的總是躲不掉。住在阿里山某飯店的那日,大難終于臨頭。晚餐席開四桌,女生們早趨吉避兇躲得遠遠的去了,我們五個男生只得充當(dāng)護花使者,舍命陪君子。一晚上高粱酒杯來盞往,硬是喝了個爛醉,欲扶向路而不能,最后只好四肢著地爬回房問。隔天宿醉難醒睡到下午,但班導(dǎo)他老人家卻精神矍鑠,一大早還帶其他人殺上山去看日出 后來聽說他是早有準備,存心在我們面前顯威風(fēng)來著;只怪我們年輕識淺又沒本事,非中招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