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八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這是燭之武作選擇的時刻,在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里掙扎求生,是得有些自保之道。然而他心知肚明,無論此時作了什么決定,國家的命運恐怕也無法改變了。故事很長,我們得從頭說起。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護送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為文公,并且將女兒文贏嫁給他。這是秦穆公東進中原計劃的第一步,打算藉著婚約來控制晉國,影響晉國內(nèi)政,擴張秦國在中原地區(qū)的勢力,以達成稱霸天下的野心。只是晉文公并非甘心受人指使的傀儡,而是飽經(jīng)歷練、智慮深沉的花甲老人。出奔在外的十九年間,早見慣大風(fēng)大浪,對春秋國情了然于胸。在楚之時,便與楚成王約避三舍,對于天下共主之位自有所圖,此刻即位為國君,正是大展身手之時。之后的城濮之戰(zhàn)、踐土之盟,顯示晉文公霸主的地位已然確立,對于秦穆公東進中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兩國的關(guān)系雖仍維持巧妙的平衡,但情勢卻日漸緊張。
俗話說“有仇不報非君子”,晉文公既然身握大權(quán),那些曾在流亡生涯中侮辱過他的國家自然成了報復(fù)的對象。當初公子重耳流亡至鄭國時,鄭文公并不禮遇,有人甚至這么勸文公:
鄭叔瞻諫其君曰:“晉公子賢,而其從者皆國相,且又同姓。鄭之出自厲王,而晉之出自武王?!编嵕唬骸爸T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叔瞻曰:“君不禮,不如殺之,且后為國患?!编嵕宦?。
《史記·晉世家》
加上城濮之戰(zhàn)中幫助楚國這件事,鄭國遂成為晉文公下一個目標。公元前630年,晉國發(fā)兵圍鄭,這次來的不僅只有晉國的軍隊,連遠在西方的秦國也一并派兵前來,兩大霸主強兵壓境,鄭國可說是面臨空前的危機。楚國剛吃了大敗仗,暫時得休養(yǎng)生息,難以相助,眼看著國家就要整個覆滅了,鄭文公怎能不急得跳腳?于是在大夫佚之狐的介紹下,這一段的主角燭之武終于心不甘情不愿地登場了。
根據(jù)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的記載,燭之武當年做的是“圉正”,乃是類似于孫悟空“弼馬溫”一類的小官。此說大概只是揣測而來,小說家者言,實不可信。但燭之武不受重用是可以確定的,否則也不會說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這樣自暴自棄又意含諷刺的話。然而面對鄭文公以國家大義相脅,再怎么不情愿,還是得勉力一試,否則亡國之罪名,一世人都難洗刷得清。
后來事情的發(fā)展我們都清楚了:燭之武在夜晚偷偷來到秦軍大營,鼓動如簧巧舌,挑撥秦晉之間的矛盾,終于說服秦穆公放棄攻打鄭國,甚至留下三名將領(lǐng)助鄭戍守,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wù)。這下燭之武可成了保全鄭國的大功臣,在國內(nèi)終于有了地位,直到鄭穆公十六年,燭之武尚代表鄭國與太子夷同往朝晉,活躍在鄭國政治舞臺之上,可見官運從此亨通,而當年說的“今老矣,無能為也矣”有一半是氣話,另一半則是推托之詞罷了。
然而我試圖揣想那個夜晚,燭之武端坐秦軍大營之中,對面是老謀深算野心勃勃的秦穆公,帳外人影雜踏,帳內(nèi)燈火通明。燭之武請穆公屏退左右,言有要事相商。兩人心下皆自雪亮,倘有一言不合,燭之武人頭落地,連同鄭國舉國傾覆!但燭之武老神在在,竟是沒有絲毫驚慌神色,因為在他夜縋出城之前,對秦晉之間微妙脆弱的關(guān)系早就洞若觀火,而此行若不能說動秦穆公,也就不用回去了。于是腦中千頭萬緒,前因后果昭然若揭,不管今日密商結(jié)果如何,秦國東侵中原之心終究不會平息。選擇,問題是選擇,怎樣才能幫秦穆公作出最有利的選擇,這才是此行最大的重點,至于明天的事,就留到明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