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是半歲的時候,我的一位朋友就買了一個毛毛熊給他,從此后,孩子便“情系”這只毛毛熊,和它成了最知心的朋友,一遇到委屈的事情就抱著毛毛熊哭,我和他爸爸去旁邊逗他,他也不理。因為聽說毛毛熊身上掉落的毛對小孩子呼吸系統(tǒng)不好,有好幾次,我和他爸爸都試圖把毛毛熊奪下來,但是孩子就是抱著它死死地不放。
有一次,趁著孩子去他外婆家了,我和他爸爸把他的毛毛熊給藏了起來??墒?,孩子回來后,到處找,找不到連飯也不吃了,還急得眼淚汪汪的。我許諾給他買只新的,可他愣是不要。我只得又把他原來的那只毛毛熊給他找出來,他才破涕為笑。
現(xiàn)在孩子三歲了,那只毛毛熊也陪伴著他度過兩年半了,每次孩子委屈了還是習(xí)慣抱著它哭,我有時想想覺得很是委屈,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到頭來還不如一只毛毛熊。
一次聊天中,我把孩子愛抱毛毛熊的事情講給了一些家長聽,沒想到他們也紛紛反映自家的孩子有這種現(xiàn)象。
寶貝表現(xiàn)
我們家航航一委屈就喜歡抱個毛毛熊,剛送幼兒園的前幾天,走的時候,非要把那只又臟又舊又破的毛毛熊抱著,我試圖用其他玩具來分散他的注意力,可是他卻始終抱著、咬著手里的毛毛熊。幾次,等我到幼兒園的時候,這只毛毛熊已經(jīng)被他咬得濕漉漉、粘糊糊的了。
——航航媽
我家莉莉是一個文靜的小女孩,人見人愛,但她卻有一個怪毛病,那就是每天與她的布娃娃形影不離。有一天早上,我把它那只揉的臟兮兮的毛毛熊放洗衣機中清洗,沒想到她卻為此大哭大鬧。一直到那天下午我抱她時,她也是用仇恨的眼神望著我。
——莉莉媽
孩子為什么這樣?
一位同事在偶然得知我家孩子愛啃毛毛熊的事情后,把我的情況反映給了她一位當教育專家的同學(xué)。這位專家轉(zhuǎn)告我,孩子喜歡抱著毛毛熊,是有原因的:
情感的饑餓和缺失。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家長忙于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承受著情感的饑餓和缺失,如果身邊有他熟悉的事物,比如毛毛熊,布娃娃,或者一件小棉襖等,就成了唯一能夠給他們溫存的伙伴。他都會通過摟抱,親吻,或者傾訴等來排解心中的不安,借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慰藉。也可能這個毛毛熊是某個人送給他的,而他對這個人很依戀,也會把他送的禮物當作一種心靈的慰藉。
心理害怕。孩子把依戀毛毛熊或其他事物當作控制心理害怕的“救命稻草”,比如孩子去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幼兒園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輕微變化會讓孩子覺得不適應(yīng),孩子就會因此產(chǎn)生恐懼心理,感到緊張,需要借助毛毛熊等物品來控制自己的害怕心理。所以,毛毛熊在后期就發(fā)展成了孩子的依賴物。
通過對上述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孩子過度依賴毛毛熊,是孩子心理過度依賴的外在事物的表現(xiàn)。因為孩子如果長時間地抱著毛毛熊的話,就可能賦予毛毛熊一種特殊的意義,這個毛毛熊也可能變成孩子唯一的“親密伙伴”,只要有那個熟悉的毛毛熊在眼前,孩子就會把受安慰的模式和那個毛毛熊整合在一起,于是一受到委屈就想要抱著毛毛熊哭,或者一焦慮也要毛毛熊。時間長了,孩子將難以擺脫他這個不真實的“伙伴”,甚至形成過多地依賴毛毛熊的行為,直接導(dǎo)致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因此,針對孩子的這一行為,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父母應(yīng)該采取不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