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圖卷》
本圖為元代宮廷畫家王振朋所繪,略去背景的畫面雖然沒有高山流水,卻留給觀者更為豐富的想象空間,體現(xiàn)出畫家在人物刻畫與情節(jié)烘托上的匠心。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琴師,名叫俞伯牙,他一直為沒有人欣賞自己的音樂而感到苦惱。有一年的中秋,俞伯牙乘船行經(jīng)漢陽江口,面對美景,他泊船撫琴。正當(dāng)他沉醉于琴聲時,琴弦忽然繃斷了一根。伯牙悚然一驚,但馬上轉(zhuǎn)為狂喜,心知必有知音在左近。果然,岸邊站著一位樵夫,正凝神靜聽。伯牙連忙將他請上船來,樵夫自稱姓鐘名子期,粗通音律,被優(yōu)美的琴聲所吸引。伯牙略感失望,但還是熱情地請他鑒賞自己的琴藝,便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邊聽邊贊嘆道:“雄偉而莊重,好像巍峨的高山??!”接著伯牙彈了一曲《流水》,子期又稱贊道:“寬廣浩蕩,好像浩浩的江水?。 辈啦唤@喜萬分,激動地說:“沒想到我在這里遇到了知音?!眱扇嗽秸勗酵镀酰詈蠼Y(jié)拜為生死之交,并約定來年的這個時候還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怎么也不見子期前來赴約。他焦急萬分,一路打聽,后來從一位老人那里知道,子期已染病去世,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把墳?zāi)剐拊诮?,到八月十五時,好繼續(xù)聽伯牙的琴聲。伯牙心中悲痛,在子期墳前,再一次彈起《高山》、《流水》。彈罷,悲情不可斷絕,揮手將心愛的瑤琴摔了個粉碎,從此不再彈琴。
這個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二人的友誼感動了無數(shù)后人,傳說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知音”依然用來形容朋友之間的默契與情誼。而“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更是屢見于各種藝術(shù)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