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凡·高發(fā)現(xiàn)在自己床底下還有一雙又破又舊、變了形的大皮鞋,那是因為太破沒有送出去的唯一的財產(chǎn)。這雙鞋子上面帶有明顯的凡·高的氣息——受苦受難,不能解決問題。他像是從這雙皮鞋上面看見了自己,禁不住感慨萬千。他被這雙大皮鞋迷住了,使出全身的勁兒畫了起來,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了自己的痛苦……
我拿出凡·高的畫,說:同學(xué)們請看,這就是凡·高的大皮鞋!
當(dāng)我把畫展示給孩子們看的時候,他們激動得不得了:噢——,老師,這樣破的皮鞋他還穿不穿呀?我說他畫完之后可能還要穿的,因為凡高太貧窮了。
后來,我又拿起一幅畫:你們看,這就是凡·高住的房子!
他們說:噢——,老師,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師,凡·高怎么住的是我們幼兒園的小床呀?
我說:你們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們要從他的畫里面體會出另外一種東西。孩子問:什么東西呀老師?我說你們不要說話,慢慢看,細(xì)細(xì)體會,這幅畫上面有沒有一種安靜美好的感覺呀?沉默了一會兒,孩子們說,他們已經(jīng)從這幅畫上找到了那種感覺。
對于這種年齡的孩子,只能提升到這樣的層次,不能講得太多。而且,對于那些畫家的生平故事,老師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變”這兩個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齡的不同講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編。這樣,通過長久地、日積月累地熏染,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欣賞能力有了本質(zhì)的提高。
再后來,欣賞到凡·高的樹、風(fēng)景,還有他的向日葵。
我問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見樹,那些樹也在扭動,但是有沒有像凡·高的樹扭動的這樣厲害?他們說沒有這樣厲害。我又問:為什么他畫的樹要這樣扭動呢?他們說不知道。我說:那是因為凡·高在看這些樹的時候,他的情感被激蕩起來了。因為被激蕩起來了,他心里也就有了彎彎扭扭的感覺。于是,他把樹也畫成了這個樣子,像火焰一樣。后來呀,另外一個大畫家去看凡·高。他說:凡·高,看了你的畫,我的腸子都要扭到一起了。孩子們聽了哈哈大笑。
我說:今天,我們就按照凡·高畫的樣子,也來畫了一幅大樹扭動的風(fēng)景怎么樣?結(jié)果,孩子全都把樹畫得彎彎扭扭的,再也不是簡筆畫上的蘑菇了。
過了一個星期,孩子又來上課,紛紛向我報告:老師,我發(fā)現(xiàn)大樹真像凡·高畫的那樣是扭動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