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禪師正與皇帝談佛論道,旁邊的宰相忍不住了,他說大師,什么是“無明”呢?禪師露出一臉不屑的神色說:像你這種人還配得上問這樣高深的問題?一句話,氣得宰相渾身發(fā)抖,但礙于皇帝的情面又不能發(fā)作。這時候,禪師一下子溫和起來,說“無明”嘛,就是你現(xiàn)在這個樣子。宰相大悟,叩頭謝恩……
這是個制造與運用教機的經典例子?!盁o明”這個詞,含義太豐富了,寫本書也不一定能講明白。人的愚癡,為什么愚癡;人的貪婪,為什么貪婪;人的煩惱,為什么煩惱;遇事想不開,為什么想不開;感到不快樂,為什么不快樂;就算快樂了,還會樂極生悲,為什么?這些愚癡、貪婪、煩惱、想不開、不快樂都從哪里來?它們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說,所有人心中存在著的“陰影”都屬“無明”的范疇。就算禪師給宰相講,也不知講到何年何月他才明白。就算明白了,這個關于“無明”的道理能不能進入他的心靈、落實到他的行為上去呢?
禪師沒下這樣的功夫,他只是“不經意”地,彈指之間,難題便灰飛煙滅了,而且解決了全部的問題——既讓宰相“看見”了“無明”,又讓他刻骨銘心。說禪師“不經意”,但這不經意的背后,卻是絕對的“經意”,是真正的匠心獨運,如果沒有高超的智慧,絕對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可以想見,在經過這個刻骨銘心的瞬間之后,宰相不但會認真思考“無明”,還會拿出實際的行為清除“無明”,從而將“無明”的“理”化作“無明”的“行”,達到知行合一。
我們的“教機”也是這樣,面對“風云變幻”的課堂、“信馬由韁”的孩子,作為教師,如何將知識、智慧、情感、愛傳遞過去,不但要傳達到大腦里,更要種植在心靈里,讓知識化為智慧,讓智慧升華為愛。這就需要教師智慧地教學,而智慧教學的關鍵,就是尋找、制造、把握與深化教機。
教師如果能把握這樣的機會,他就可四兩撥千斤,不然,只能千斤撥四兩。
所以說,一個合格的老師必須是運用教機的高手。教機從尋找或制造到把握一環(huán)扣一扣,最終都要引向深化與升華。我對老師說:我們雖然經過長期的培訓,每個單元、每一節(jié)課都寫了詳細的教材讓大家閱讀,每個星期還要備課寫教案,寫好教案還要坐在一起討論,但是,進了課堂,都不是了,要把教材、教案統(tǒng)統(tǒng)扔到一邊。這時候教案在哪里呢?在孩子臉上。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課堂上,你必須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你不要盡想著那個本本上寫著什么,你的眼睛要看著孩子。你要隨時準備變化,應對變化。在我們的課堂上,變化是正常的,沒有變化就不正常。
這就像打太極拳,你出什么招式決定權不在你,而在對方。你得根據對方出的招數(shù)出招。但是,這樣說并不是平時不準備了。備課是戰(zhàn)略,講課是戰(zhàn)術;只有備課下了工夫,講課才能靈活地應對。課堂上,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設計的方案根本不能用,所以,老師要嘴在講課,眼要掃視,心在感受,每個孩子的狀態(tài)、眼神都要盡收眼底。要是孩子的目光是木的,散的,沒有光澤的,就會知道你的方式行不通,就要適時地調整,直到調整到孩子喜歡為止。要是能達到講課的時候眼睛不再看教案,大腦不再想教案,看著孩子的臉,舉重若輕、口若懸河,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素質教育的老師。
如果你滿腦子都想你的教案,第一段說的什么,第二段說的什么,你的內心就沒有空間,眼睛也沒有機會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了,你這是讓孩子順應你,而不是你順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