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就鸚鵡學(xué)舌了。要是不能在內(nèi)心落實,假如他們真的當了醫(yī)生,遇到這種情況時,很可能行為與想法不能統(tǒng)一。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通過給受教育者提供有關(guān)道德的美的范文,在大量的閱讀中陶冶他們的性情;一方面要提出有關(guān)道德的命題,讓他們在反復(fù)討論中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最終達到實體化目標。
認為應(yīng)該救的孩子共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把他救活,給他留一點殘疾從此讓他一瘸一拐地走路;第二種,把他治好,然后再到他家把他痛打一頓;第三種,把他救活,把他變得很丑,讓那個女人不愛他,再回到醫(yī)生的身邊。
這些孩子盡管受了前一個事例的影響,或者說,受了我的引導(dǎo),明白了寬恕、天職那個“理”,但是,他們心靈深處的真實就是這樣,如果不為了討好教育者或者成人,孩子們一定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樣成人才知道怎樣去幫助孩子。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孩子如果答錯了就會受到嚴厲的指責(zé),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受過傷痛,他們就不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無論這個想法和感受是對是錯,他們一定要等到準確地獲知他們心目中的權(quán)威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努力地使自己的回答和權(quán)威的一致。這樣一來,權(quán)威獲得了滿足,孩子卻沒有獲得成長。這樣的權(quán)威不能真正指引孩子們前進的道路。在這個問題中,雖然孩子的回答看上去檔次較低,但它恰好為老師提供了教機,使得老師可以引領(lǐng)他們走出心靈的峽谷。每當孩子這樣真實地表達自己時都非常讓人感動,這就是“真”,所以它是“美”的。當孩子得到這樣的溝通機會,并有人尊重他們的想法時,他們也會感到幸福。
我長長地噢了一聲,眼睛掃視全班。我說:我是一個具有高貴品格的醫(yī)生,這不是裝的,我的天性就是這樣。可是當我履行我的天職,當我救了我的仇人之后,我讓他瘸著一條腿,或者將他的臉變得那樣丑陋,并為我做了一件好事而良心獲得安慰的時候,有一天那個仇人拄著拐杖、瘸著腿從我的眼前經(jīng)過,我會不會譴責(zé)自己?我的良心會不會安寧?
說完了這段話,我發(fā)現(xiàn)孩子的臉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我說:噢,如果是我,我會選擇第二種,等他完全恢復(fù)了健康,去把他揍一頓,讓他受點兒皮肉之苦。這才符合我的性格。老師也要將自己真實的心靈展示給孩子,不能有半點虛假,這就是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