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5歲的女孩,名字叫楊一凡。她的媽媽因為她顯得不夠靈活而把她送到了我們的繪畫中心。她剛來的時候像睡著了似的,根本不可能動手去畫畫。我們了解到楊一凡的爺爺奶奶從她出生起一直把她抱在懷里,不讓她隨便亂跑,也不讓她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動那些她感興趣的東西,更不讓她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原因是怕被其他小孩欺負(fù)。這樣,孩子作為人的所有技能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體里,那顆作為人的靈魂很少被感動過,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
楊一帆被爺爺奶奶帶成了“問題孩子”。當(dāng)我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她的媽媽時,她非常生氣,以為我說她的孩子是智障。在我講清智障與不會使用自己的肢體和大腦不一樣時,她才舒了口氣,但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yán)重性,于是趕緊把孩子接回家里。她想,既然孩子因為缺少使用自己的大腦和肢體的機會才這樣,那么趕緊讓她多使用點彌補起來不就行了嗎?由于不懂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兒童教育其實就是幫助兒童成長”這樣的道理,只知道畫畫可以開發(fā)孩子的智能,就找來簡筆畫逼著孩子拼命地畫,一只小鳥要畫5遍,直到完全背下來。這樣反而使情況更糟。因為第一,這樣造成了孩子對繪畫的厭煩感,沒有人能將自己討厭的事情做好,兒童更是這樣。由于他們還沒有成長起掩蓋真實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所以他們所表達出來的狀態(tài)一定是他們真正的本質(zhì)。那就是喜歡的事情一定會去做,不喜歡的事情就一定不會去做。如果一個孩子在成人面前才去做一件事,而成人走了馬上就不做這件事了,那說明這件事是成人需要的而不是兒童需要的。如果孩子迫于成人的壓力去做成人讓他們?nèi)プ龅氖?,那這個孩子就不能由于做了這件事而獲得發(fā)展,反倒是由此帶來的痛苦會使他們失去身心的健康。楊一凡被媽媽訓(xùn)練后就變成了這樣,只要媽媽不在,她就什么都不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