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精神免疫療法,是為了讓患者從癌癥中得到解放
癌癥患者大多會表現出自我感喪失、不安、抑郁(失眠、食欲低下)等癥狀。因此,精神上的恢復在克服癌癥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患者在與癌癥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會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故而切忌讓患者因其他事情煩心。心理壓力越大,癌癥生長就會越快。
以我多年的治癌經驗來看,僅靠傾聽患者的話,也能大幅減輕患者承受的痛苦。還有一條經驗則是:當患者對醫(yī)學的局限性感到絕望時,和患者攜手祈禱,這可讓患者找到內心的平靜并從中樹立戰(zhàn)勝癌癥的信心,最終得到良好的療效。
體溫健康法可強化免疫力
為了檢查癌癥患者的免疫狀態(tài),德國已義務化測患者體溫的項目。而我也正在愛心診所實行這一方法。人的體溫可以100%反映免疫狀態(tài)。按體溫區(qū)分的人體免疫狀態(tài)如下:
各體溫下的健康狀態(tài)
●℃:健康,免疫力旺盛。
●℃:發(fā)冷而增加產熱。
●℃:長時間處于此體溫段,會引發(fā)排尿功能低下、自主神經失調等現象。免疫反應異常。
●℃:這是最有利于癌細胞增殖的溫度。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即會減少30%。
通常體溫低于正常溫度或起伏較大時,患癌的概率會相應提高。尤其是對于癌癥患者,體溫低而不規(guī)則意味著其免疫狀態(tài)差或不穩(wěn)定。這也是德國的醫(yī)院對所有癌癥患者義務化體溫檢測的原因。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即會減少30%,反之免疫力會增加30%。
體溫和免疫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同樣適用于正常人。人們可通過體溫測試評估自己的免疫力,提前預測癌癥的發(fā)生。德國科學家們認為,人體出現體溫低下或不規(guī)則的現象,就極有可能在5年之內發(fā)生癌癥。
飲食革命可以戰(zhàn)勝癌癥
“免疫細胞和癌細胞對決中的獲勝者”將左右癌癥治療的成敗。
免疫力的強與弱取決于飯桌,而人的免疫狀態(tài)隨著攝入的飲食類型時好時壞。免疫療法的核心是營養(yǎng)。
凡是癌癥患者,一經確診為癌癥都會主動施行飲食療法。這一過程并不需要任何人指點。治療中,除了因化療耗盡體力的患者和沒有食欲的晚期癌癥患者外,我從未見過進食普通餐的癌癥患者。確診為癌癥之后,所有患者都會掀起一股將飲食習慣轉換成生食菜或天然食品為主的飲食革命。就如人們遇到難題或治療部分疾病的時候會想起少食或禁食一樣,癌癥患者的飲食習慣也會本能地轉到治療型飲食模式,即生食菜模式。
1982年,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的“飲食因素和癌癥”研究委員會通過對微量營養(yǎng)素和化學性預防療法的病理學研究,證明了攝入富含β-胡蘿卜素或礦物質硒,以及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的飲食和致癌之間存在逆向關系。具體來講,大量攝入富含維生素A、類胡蘿卜素或其他微量營養(yǎng)素的蔬菜或水果的研究組成員發(fā)生肺癌的概率更低。
此外還有“攝取蔬菜或水果,可減少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膀胱癌以及子宮頸癌的發(fā)病危險”的前瞻性和回顧性病理研究報告。雖然,學界尚未發(fā)現“黃豆等豆類的攝取可降低致癌威脅”的病理學證據,但考慮到食豆量比較高的亞洲國家乳腺癌和大腸癌發(fā)病率較低的特點,豆類降低致癌率的功效不可小覷。研究表明豆類含有大量蛋白酶抑制劑、植物甾醇(phytosterol)、異黃酮(isoflavon)等抗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