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過動兒在學習上不僅成績較差,還討厭上學、經常逃課、擾亂課堂秩序,因此常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責備,讓父母既羞愧又惱火,回家后二話不說,就是一頓毒打,或者再度惡言惡語數落孩子一頓,這樣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對抗、仇恨情緒,影響家庭和睦。
過動兒如不及時治療,一旦長大成人后因為自我控制能力差,變得個性沖動、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因此犯罪率也會變高,最后成為慣犯,影響社會的安定、人身和財產的安全。
什么是過動癥
MBD是什么意思?
早在1845年,德國醫(yī)生霍夫曼第一次將孩子活動過度視作病癥。此后,許多精神病學家、兒科專家、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類孩子行為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947年斯特勞斯等認為過動癥是由腦損傷引起的,故將該癥命名為“腦損傷綜合征”。
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間,不少學者在對具有這一病癥的孩子做神經系統(tǒng)檢查時發(fā)現,約有半數出現輕微動作不協調,以及平衡動作、共濟運動和輪替動作等障礙,但沒有發(fā)現癱瘓等腦損傷引起的其他癥狀,故認為過動癥不是腦輕微損傷的結果,而是由腦功能輕微失調所引起的。
于是,1962年各國兒科神經科學研究學者聚會于牛津大學,決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暫時定名為“輕微腦功能失調”(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就是這種病癥的英文縮寫。
1980年,美國公布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中,將此命名為“注意缺失障礙”(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
好動、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身心發(fā)育和成長的需要,根本談不上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而是孩子的特質,要加以重視、保護。
如果把特質視為缺點,橫加干涉,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硬是要孩子斯文規(guī)矩,因而可能變得膽小、怯懦,甚至過早變得老成持重,實際上也扼殺了孩子的學習機會,身心發(fā)展也會受到損害。當然,如果把好動當成過動來治療,那更是大錯特錯了。
過動癥是孩子行為發(fā)生異常的一種現象。常見的行為表現形式有:
一、活動過多
過動兒肢體活動明顯地比其他孩子多,總是不能安靜下來。因此他們不喜歡待在家中而是喜歡戶外活動,走路時不是走而是跑,很難老老實實地讓大人牽著手行走,常從大人手中掙脫,跑在前面。
走路時不會乖乖走在路中間,而喜歡繞著障礙物隨性亂走,或是在路旁跳來跳去。
過馬路時不管有沒有車,總是不怕危險地快速奔跑。
到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也無法保持安靜,總是讓父母提心吊膽,時時擔心他們的安危。
在家也不能安靜地坐下來,常常從一張椅子跳到另一張椅子上,爬到桌子上,站到沙發(fā)靠背上,家里的彈簧床成了他們的“跳床”,家具也因此經常被弄壞。
經常翻箱倒柜,不能動的東西他偏要去動,如扳倒開水瓶、拔插座上的電線等,因此老是受傷,讓家人不得安寧。
在學校,上課老是不安分,也不肯安靜,小動作頻頻,不是玩文具、書本,就是用手假裝要打坐隔壁的同學,制造噪音。
下課后當然更不可能乖乖地待在教室里,總是在教室內外與別的同學高聲叫喊,追打嬉鬧,嚴重影響學校秩序。
除了上述肢體活動過多之外,過動兒的小動作也明顯較多。
如坐著時不安靜,好像有針刺在屁股上而扭來扭去,好像陀螺 一樣不斷地轉動。
上課和做作業(yè)時雙手也停不下來,總是玩東西,把書頁的邊角卷來卷去,以致學期未結束課本就破爛得不能用了。
有些孩子手中沒有東西玩就咬手指和指甲、咬鉛筆;做作業(yè)時總是離開座位,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又去上廁所,或者這兒摸摸,那兒動動;部分孩子主要表現為小動作增多,而在外跑跑跳跳的大范圍活動并不明顯增多。因此,對于這類的過動兒,只有長期與孩子接觸的老師和父母才能發(fā)現他們的過動,不熟悉的人并不會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