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平時只吃肉類,很少吃蔬菜,會對情緒和性格造成不良影響。專家學者發(fā)現(xiàn),游牧民族比其他民族好斗,其實與生活飲食習慣有關(guān)。他們以肉類食物為主食,因而血中兒茶酚胺濃度變高,這種物質(zhì)濃度變高,會使脾氣暴躁。相反地,出家人多半性格溫良,少思寡怒,與世無爭,這雖與身心修養(yǎng)有關(guān),但長期素食也是主因。
長期吃素可導致血中血清胺(5羥色胺)濃度變高,使人心境平和,性情溫順。由此可見,偏愛吃肉類的孩子同樣會產(chǎn)生暴躁易怒、好動、愛打架、不聽勸阻等不良表現(xiàn),飲食應以葷素合理搭配為宜。
此外,貪睡不醒、整日昏昏欲睡,有可能是因為過分愛吃咸食所致,飲用太多的咖啡,則會讓體內(nèi)累積過多的咖啡堿,因而引發(fā)沮喪感。因此,在排除某些可能的疾病和遺傳、環(huán)境因素后,父母不妨以調(diào)整飲食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教育、糾正孩子挑嘴、偏食的 習慣,逐步改善這類異常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改變行為模式直到消失為止。
父母不僅應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是否有異常心理狀態(tài)或行為,還應時常變化家庭食譜,借此糾正孩子偏食、挑嘴的習慣,細心安排日常 飲食,以利于孩子健康的身心發(fā)育。
孩子們有吃零食、挑嘴、偏食的習慣,一方面與他們自制力不足有關(guān),同時也與父母溺愛、缺乏營養(yǎng)知識以及父母忽視教導孩子營養(yǎng)知識教育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對食物的味道、溫度、色彩、形狀等有了喜歡或不喜歡的自我主張,對于食物本身的喜好也不斷在改變,這正是他們自主意識的開始。
但很多父母對于自己孩子的飲食習慣及內(nèi)容改變常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自己的飲食模式及行為已經(jīng)影響到了孩子卻還不自覺。為避免孩子的偏食,父母需注意自身的行為,以免影響孩子正常的發(fā)育和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兩歲時就已開始學習周遭人物的 行為舉止。偏食、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用餐禮儀,往往可能就是在他們不自覺的耳濡目染過程中所養(yǎng)成?;旧?,飲食是一種學習經(jīng)驗。父母、祖父母、保姆的飲食習性,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飲食習慣。因此大人應以身作則,讓孩子了解吃東西和用餐禮儀的重要性。
也許某段時間內(nèi),孩子的表現(xiàn)無法符合大人的要求,但只要持續(xù)性的示范,孩子最后還是會接受這些良好的行為模式。
一、父母盡量不要在幼兒面前批評食物
即使自己不喜歡,也應該給孩子食用,不要讓孩子對某些食物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免造成日后偏食的問題。
二、烹調(diào)方式豐富多變,混合多種食物但口味清淡
對于一些容易被幼兒排斥的食物,父母可利用適當?shù)姆绞絹砦⒆?。也許可以設(shè)計成色香味俱全及造型獨特的餐點,混合在孩子喜歡的食物中,或用孩子可接受的理由來做引導。
三、為孩子準備各類營養(yǎng)均衡的菜色,避免含高糖、高脂肪、無營養(yǎng)的垃圾食品與零食
四、吃什么,應由孩子自己選擇
如果父母的限制太多,反而會損害孩子的自動調(diào)節(jié)功能,影響日后飲食習慣。孩子不吃的時候,通常大人會逼著孩子一定要吃,而且必須吃完,甚至不惜用條件交換。
于是,吃變成了孩子和大人交換條件的籌碼。吃一旦變成籌碼,那么問題就無法消失,也不能徹底解決,更會讓孩子認為大人在求他吃。
五、不要威嚇逼迫孩子進食,改以鼓勵和開導的方式
父母對于孩子吃太少或不吃的焦慮,主要是擔心孩子營養(yǎng)不良、長得比別的小孩瘦小。事實上,每個人的高、矮、胖、瘦各有天性,父母要教導孩子擁有自信,學習接受真實的自我,不要因為自己比較瘦、比較矮,就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六、讓孩子了解什么是健康飲食
例如,多喝牛奶既健康又可以長高??蓸冯m然好喝,但是會長胖,也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含糖飲料很好喝,但是味道太甜會影響食欲,也容易造成蛀牙,所以,不妨試試有益健康的新鮮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