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分依賴他人,就不容易融入社會,會妨礙孩子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凡事都依靠父母解決、越俎代庖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父母應適時地糾正孩子過分依賴的習慣,盡可能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yǎng)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
☆ 習慣便利貼
有依賴心的孩子,究其根源,就是懶惰。大多數(shù)有依賴心的 孩子都是沒遇過挫折,而且嬌氣,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幫孩子創(chuàng)造有益的生活條件,可以改變他們的依賴性,首先可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做起。
天空中飄飛著幾只五顏六色的風箏,鴿子們看了很害怕,不敢出去,于是向老鷹求助,請它當保鏢,然而老鷹進入鴿舍后,災難發(fā)生了。
短短的一天之內(nèi),老鷹咬死了許多鴿子。
這時鴿子才知道,風箏雖然看起來可怕,卻不會傷害它們。
鴿子想依賴老鷹保護,卻沒想到竟成為老鷹的食物。由此可見,自立自強最重要,外力不值得完全依賴。
靠外力的保護,的確能有一定作用,然而這種力量有時也是一把雙面刃,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可能傷害自己。
現(xiàn)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幾代人的關(guān)心與愛護都集中 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許多孩子都有依賴的心理。
在家里,沒有大人一口一口地喂飯,孩子就不肯自己吃;沒有人陪著睡覺,就又哭又鬧怎樣也不肯上床;就連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也要人陪;還有早晨起床后總不疊被子、吃完飯也不懂得幫忙洗碗;上學忘了帶文具也要責怪是父母沒有提醒他們。
如果孩子有這些類似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賴性是否太強了。依賴性強的孩子,大多數(shù)缺乏責任感,遇到一點困難就全丟給父母替他們解決,這種依賴心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父母感覺孩子站在自己面前,個頭甚至比自己還高大,可是依然像個剛出生的小鳥離不開父母,更談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孩子的依賴性是如何養(yǎng)成的呢?一般來說與父母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孩童時期是人格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獨立性的形成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般來說,父母包辦的事情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將會大為減少。
有一位讀小學二年級的男孩,習慣賴床。每天早晨,媽媽好幾次叫他起床,他總是不情愿地說:“再等會兒。”結(jié)果當然也就經(jīng)常遲到,還不住抱怨是媽媽沒把他喊醒,才害他被老師責備,弄得大家都很生氣。
這類事情周而復始,幾乎天天上演,爸爸眼看事情不能再繼續(xù) 這樣下去,他告訴兒子:“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開始,自己起床。如果鬧鐘響了你還賴床,沒有人會叫你,一切自己負責!”
其實爸爸心中有數(shù),孩子只會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面前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怎敢老是遲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鐘一響,兒子就立刻起床,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孩子起床上學再也不用父母催了。
有時候,父母還在睡覺,他已經(jīng)騎車上學去了。
我們從這個男孩的變化可以得知,孩子的潛力其實很大,他們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學習也是他們自己的事,靠自己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認真復習和預習,獨立完成學習課業(yè),才能真正掌握學習方法。
大人陪讀陪寫甚至幫忙寫作業(yè),都是在幫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地培養(yǎng)懶惰的孩子。當然,如果孩子很勤奮卻仍不清楚課題,一起討論或者請家庭教師都可以,但必須以孩子獨立學習為前提,切忌包辦所有的事情。
孩子從小獨占父母給他的愛,也就是中國父母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制造了一個個家庭“小皇帝”“小女王”。當孩子漸漸長大,毛病突顯時,弄得父母們焦急萬分,其實只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