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現(xiàn)的軟性對抗;韌性、執(zhí)拗、不聽別人的意見,則是孩子對父母硬碰硬的反抗。拖拖拉拉的行為,其實隱藏著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
☆ 張老師的小叮嚀
父母的行為模式決定著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因此,要改變孩子拖拖拉拉的習慣,父母首先應正視自己的行為方式。
幫助一個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這是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對于孩子和父母來說,拖拖拉拉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習慣,通??梢员桓淖?。
你可能有這樣一個孩子:他總是抱怨有做不完的功課,但每次你去看,他不是在玩筆,就是對著天花板發(fā)呆,或者玩弄直尺,根本沒在做功課。
這種情況下,你不能責問孩子,因為他真的以為自己整個晚上都在做功課。
“孩子為什么拖拖拉拉?”“怎樣幫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壞習慣?”這是令許多父母都頭疼的問題。
其實,孩子所有的行為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反映著我們 父母的行為方式。
孩子出生時,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一張白紙,那么,最早在白紙上面畫圖的就是父母。白紙上逐漸增多的圖案,就是孩子逐漸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現(xiàn)象。
如果圖案很清晰明朗,讓人喜愛,代表畫圖的人具有美感、個性開朗、擁有正向的性情:如果圖案看起來晦暗、紊亂,讓人心煩,就顯現(xiàn)畫圖的人內心的混亂、個性陰晴不定、擁有負面的情緒。
因此,孩子種種行為問題(白紙上的圖案)是我們成人制造(畫)成,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從這個角度說明,要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為,父母首先要找出在“白紙”上“畫圖”的過程中,出了什么問題?是落筆太輕還是太重?是情緒抑郁所以選擇灰暗色彩,還是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效率,總是任性、執(zhí)拗,不聽別人意見等現(xiàn)象彼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性。
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孩子所展現(xiàn)的軟性對抗;韌性、執(zhí)拗、不聽別人的意見,則是孩子對父母硬碰硬的反抗。雖然在有些孩子身上,無論是軟性和硬碰硬這兩種現(xiàn)象都很明顯,但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
不過,看似只表現(xiàn)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著另一種問題的性質。這個問題就是有拖拖拉拉行為的孩子,其實是用拖拖拉拉的手段,表現(xiàn)任性。
經常表現(xiàn)出“不想按照你說的那樣做”的任性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這種執(zhí)拗個性:不是不等父母把話說完,轉頭就走;就是你說你的,我繼續(xù)做我的,照樣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亂發(fā)脾氣,或者悶不吭聲。因此,孩子拖拖拉拉的性格其實也就是他們任性的展現(xiàn),孩子的任性經常用拖拖拉拉的行為來表現(xiàn)。
家長把孩子送來補習班無非是希望自家小孩能更具競爭力,所以老師常常會把進度落后或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留下作課后輔導,照理說都已經花比別人多的時間在復習及加強了,對部分學生卻仍不見效果。 原來他們就是為了排斥被留下這件事,也清楚地知道只要時間到父母就會來接,所以就拖拖拉拉地完成必須的進度,而導致效果不彰。
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經常有我們需要解讀的密碼??上?,許多父母總以自己成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問題,一點都不了解 孩子的問題其實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情緒。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受限于經驗和知識的多寡,很難用言語說明清楚,他們主要是依靠行為語言表達。 經常表現(xiàn)出拖拖拉拉的孩子,其實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暗藏在這種行為背后的無聲話語是:“我斗不過你,我就要這樣做才舒服!” 換句話說,拖拖拉拉的行為,其實隱藏著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隱藏著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之所以產生則來自父母在與孩子的情感互動中,鮮少甚至從沒有承認、接受、了解孩子的情緒,只是堅持己見,一味地對孩子的行為諸多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