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迷戀看電影,之前在《十四堂人生創(chuàng)意課》里提過,當時剛畢業(yè),但我又必須在很短得時間內學習深刻的人性知識,以應付不斷深入消費者內心欲求的廣告創(chuàng)意工作,所以我靠的是大量且深度投入的觀影經驗,特別是極端電影的極端劇情、極端情緒,以演練并補充我生活經驗的不足,進而有能力發(fā)展出極端突出的創(chuàng)意點子。
這樣的做法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缺點是電影里的人生與現實人生有很大的差距,因為電影必須濃縮為可看性高的兩個半小時,所以極端性與戲劇性強,相對照之下,現實生活就顯得單調無聊緩慢,要落地扎實地好好活著就比較困難,也很容易淪為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優(yōu)點是,最近這幾年剛好是面對極端環(huán)境的時期,所以過去所看電影中為我事先演練的各種極端事件,就像是幫我做了許多模擬考題,我很快就有許多范本可反省、深思、演練、評量、與決策。如果把這幾年國內外重大新聞濃縮在兩小時,其戲劇性一點也不輸任何好萊塢電影,假如你有機會親臨海地大地震的第一現場,一定比去看3D版的《2012》還令你膽顫心驚!
再暫時離開“地球此生”的框架遠距思考:我們這一輩子,不也是累世累生眾多劇本、眾多身份角色之一嗎?無論是看電影、看書、聽別人描述經驗、看新聞、或是在自己的真實生活中……我們都以不同的視點、不同方式,學習各個主題的人生功課。假如我們把地球比喻成一間飛行學校,有時我們在電腦前通過游戲練習虛擬開飛機,有時我們親自去模擬艙練習,有時我們是真的坐上飛機駕駛艙練習(旁邊的教練,可以比喻為我們的心靈老師、心靈書、心靈電影),直到我們可以自己獨立開飛機,甚至可以作為新手的教練。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更純熟,都是為了在未來親自駕機時可以從容應付各種突發(fā)狀況。
所以對我而言,看電影時會假想我就是電影主角,當劇情一直演變,我該怎么反應?我做了哪些與電影主角不同的思考與決定?會產生怎樣不同的結果?但當我在過我的真實生活時,我反而把自己當成與不同人演對手戲的演員,通過不同影集的對戲過程,學習不同的課題,例如:信任、愛、自信、勇氣、自由、創(chuàng)造等等,于是自己就不會入戲太深,不會即使對方已經下戲了,我還在繼續(xù)生氣、悲傷、沮喪、興奮、困頓,因為一起演戲的演員此刻已離開劇場,當現場只剩下自己時,就應該立即脫離角色,回到真實的此刻,回到本我(沒有角色、沒有劇本),這就是奧修講的: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
試想一下,此刻你正同時一人演很多部戲,有的戲你扮演父母,有的戲你扮演子女,有的戲你扮演伴侶,有的戲你扮演同事,但只要一離開劇場,就應該立即脫離這個角色,回到當下,回到你自己,于是你可以瞬間脫去戲里其他演員投射給你的期待、壓力、批評、負面情緒等等。但有太多人一回到自己獨處時,腦袋里縈繞的還是上一出戲其他演員說的臺詞,還在繼續(xù)生氣、繼續(xù)擔憂、繼續(xù)悲傷、繼續(xù)恨,或是提前煩惱下一出戲的劇本……于是,久而久之就忘記自己真正是誰(他以為自己是誰的父母、誰的子女、誰的伴侶,這些都是劇中的對應角色,他沒有自己真實而獨立的純凈身份)。電影《愛麗絲夢游仙境》中,愛麗絲有一段經典對白說得很貼切:“你們看起來都好真實,有時會忘記這些都是夢……這是我的夢,只要我醒來,你們都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