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是《時代》雜志評選出的25個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著有多部備受好評的作品,其中包括全球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和他的新作《高效能人士的第八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被翻譯成38種文字在全球發(fā)行,共銷售了1 500多萬冊。2003年,他榮膺“美國模范父親獎”,這是身為9個孩子父親和44個孫子孫女爺爺的他所獲得的最有意義的獎項。史蒂芬·柯維目前是“千點光芒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該組織與全美國志愿者中心網絡合作,負責動員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為解決成千上萬社區(qū)的嚴重社會問題獻計獻策。
孩提時代的我,生活在一片寧靜的環(huán)境中,沐浴著毫無保留的關愛和鼓勵。父母都是虔誠的摩門教徒,執(zhí)著于不斷肯定個人的價值和潛能。他們以這種信仰相濡以沫,與朋友、同事相扶相持,當然也用這樣的信仰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根據摩門教的教義,這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記得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有天晚上醒來,發(fā)現母親正站在我的床邊。
“您在干什么?”我問她,當時我還處在半睡半醒中。
“為了讓你安心,親愛的,繼續(xù)睡吧?!彼卮鸬馈?/p>
我又進入了夢鄉(xiāng),迷迷糊糊還聽她在說:“明天的考試你一定會做得很好的,你是最出色的?!敝惖脑挕N曳浅A晳T這種充滿愛意的交流,也用這種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我就懂得我們的語言和意愿會對別人、也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明白自己大學畢業(yè)后要子承父業(yè),掌管家族生意。但這一計劃在我傳教期間徹底改變了,當時每個年輕的摩門教徒都必須擔任一段時間的傳教士。我那時只有20歲,在英國傳教期間,教會會長讓我組織一個研討會,對當地教堂的負責人進行培訓。這些負責人的年齡都介于40到60歲之間。我對他說:“我不行,我做不好的?!?/p>
但會長告訴我,他對我完全有信心,相信我一定能做好,最終我還是被他說服了。他幫我做了許多準備工作,研討會辦得相當成功。我十分享受那種竭盡全力并真正幫助他人改變的生活。這種滿足感是如此強烈,遠勝于從商的愿望,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使命——我要當一名老師,幫助別人獲得更快樂、更成功的生活。
在從業(yè)培訓中,我很快發(fā)現自己生長的優(yōu)越環(huán)境竟然成了我的缺陷。因為自記事開始,我就始終被歡樂所圍繞,從不需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歡樂。從出生時起,我就享有毫無保留的愛,我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種愛給予我的個人自由在我看來是情理之中的。但是,當我開始從教時才發(fā)現,向別人解釋那些在我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卻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幸運的是,成長環(huán)境給了我另外一個優(yōu)勢:很容易吸收新的思想。內心的安全感使我能經受思維上的挑戰(zhàn)。這一點讓我能接納迥然不同的新思維方式。因此,我對書情有獨鐘。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在早期的職業(yè)生涯中,我讀了兩本書,它們對我的影響極其深遠。這兩本書分別是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著的《追尋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和EF舒馬赫()的《迷途指津》(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它們讓我懂得了個人責任和選擇的概念,并提供了實用的框架和工具,使我得以幫助學生以及后來成千上萬起點不同的讀者在職業(yè)和個人生活中變得更有效率,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第一次讀《追尋生命的意義》是在1962年。我從維克多·弗蘭克爾身上獲得的最寶貴財富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對身處的環(huán)境做出回應。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中做出了自己的回應,盡管當時他遭受著來自身體、心理和情感上的非人待遇,納粹還一度焚燒了他的手稿,那可是他的生命之作,然而他并沒有沮喪,他改變了自己的最初反應“為什么會是我?”,“為什么會這樣?”,“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對丟失手稿,他的回答是:“重寫,而且要寫得更好。”正是因為他轉換了思考方式,才能始終找到生命的意義,不論外界的環(huán)境有多么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