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目標主導回饋

當下的幸福:我們并非不快樂 作者:(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尋?;顒拥哪繕瞬⒉幌翊蚓W(wǎng)球那么明確,回饋也不像攀巖者“沒掉下去”的信息那么清楚。以作曲家為例,他可能想譜一首曲子,除此之外,他的目標可說是相當模糊,而他怎么知道自己寫下的音符是“對”還是“錯”呢?畫家也面臨相同的處境,所有創(chuàng)造性或開放性的活動都是如此。這些例外只證明規(guī)則的正確性:除非一個人學著去確立目標,辨認與評估回饋,否則無法從任何活動中發(fā)掘樂趣。

某些創(chuàng)造性活動,事前并沒有清楚的目標,所以當事人對自己要做什么,事先必須有強烈的認知。畫家或許還不知道完成后的畫會是什么樣子,但當繪畫進展到某個階段,他應(yīng)該就能知道這是否與自己所要的吻合。一位能從繪畫中找到樂趣的畫家,一定有一套內(nèi)在的標準,畫筆一揮,他就能感覺到“是的,這樣就對了”或“不對,這不是我想要的”。缺少了這套標準,就不可能體驗到心流。

有時候,主導一種活動的目標與規(guī)則是臨場發(fā)揮或互動出來的。例如,青少年喜歡的“看誰最惡心”的比賽、吹牛、跟老師做惡作劇,都是即興式的互動。這類活動的目標在嘗試與犯錯之后才會顯現(xiàn),而且參與者往往不自知。但顯而易見,這些活動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則,參與者也很清楚,哪一步做得對、誰的表現(xiàn)好。爵士樂隊或即興表演團經(jīng)常都是如此;學者與辯論家在他們的辯詞前后呼應(yīng)、一氣呵成并達到預期效果時,也有類似的滿足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