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想進一步充實自己的生活時,不但會想到享樂,還會想到雖然與享樂重疊,但必須用不同字眼表達的另一種感受—樂趣。所謂樂趣,是指一個人不僅需求和欲望得到滿足,更超越既有制約,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樂趣具有向前發(fā)展的特性,并蘊涵新鮮感和成就感。在網球賽中險勝,通過考驗證明自己的能力;閱讀一本書,發(fā)掘新觀點;在談話中發(fā)表過去甚至不自知的觀點—這都是樂趣橫生的事。談成一筆競爭激烈的生意,或做好任何一份工作,樂趣自在其中。這些事在進行的過程中,談不上什么享樂,但事后回想起來,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說:“真有意思!”而且,盼望一切能重演。經歷過有樂趣的事,我們就感覺自己有了改變,自我有了成長;在某些方面,這次體驗已使我們變得更復雜、更豐富。
享樂的體驗也能帶來樂趣,但這兩種感受截然不同。舉個例子,吃喝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享受,但要想從中得到樂趣卻比較困難。唯有在吃喝時投入足夠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種不同口味、作料之間細微差別的人,才會跟美食家一樣,覺得這件事樂趣無窮。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享樂無須耗費精神能量,但樂趣必須運用高度的注意力。換言之,享樂可以不花力氣,只要大腦特定中樞受到電擊或藥物的刺激,就能產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網球、看書、談話,若不全神貫注,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毫無樂趣可言。
也正因為如此,享樂的片刻轉瞬即逝,不能帶動自我成長。復雜性卻要求把精神能量投入到具有挑戰(zhàn)性的新目標。從孩子身上很容易發(fā)現這個過程。每個小孩兒一開始都是小小的“學習機器”,每天嘗試不同的新動作、新詞匯。當孩子學會一種新技能,臉上那種專注的喜悅充分說明了樂趣的真諦,而每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經驗,都使孩子不斷發(fā)展的自我日趨復雜。
不幸的是,成長與樂趣之間自然的關聯會漸漸消失。或許因為入學以后,學習就變成了一種額外的負擔,掌握新技能的興奮不見了。一般人很容易自囿于青春期發(fā)展成形的狹隘的自我中;太過于自滿的人往往要求附帶的報酬,才肯在新目標上投注精神能量,以至于無法再從人生中汲取任何樂趣,唯一的積極體驗只剩下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