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國家、百姓如果按重要性排序,依次為:百姓、國家、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額外插一句,孟老師的這個排名法聽起來像是斗獸棋,老鼠吃大象,大象吃獅子,獅子吃老虎一直到貓吃老鼠,其實不是。
孟老師為什么這么排名,其實是有原因的:君可以換,大臣可以換,老百姓咋換?所以這樣的排名,是必須的。
雖然如此,不過在這一點上,比起前輩孔老師,已經(jīng)進步很多了,要知道孔老師是一直主張不能推翻君主的,君主再壞,最多也就是個名不正言不順而已。因此周禮3.0比較起上一個版本來,還是改進了不少。
我們來復習一下這些個不同版本的“周禮”:
學好周禮1.0,可以做到“德”;
學好周禮2.0,可以做到“仁”;
那學好周禮3.0呢?
答案是前面所提到四德之一的“義”。
“義”其實也就是在“仁”的基礎上增加了基于人性的部分,比如君必須愛民,民必須尊君,否則君和民都沒有好結果,如此等等,其他方面都和“仁”一樣。如果說“仁”是愛人,那么“義”就是有條件地愛人。
這種有條件的愛人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叫做“愛有差等”,第二個叫做“推己及人”。
所謂“愛有差等”,意思就是不是什么人都要愛,如果做君王的天天搞橫征暴斂,殘酷剝削,這個君王就不能愛。同樣的,如果老百姓不思忠君愛國,不好好工作,天天想著要造反,要投奔到更加自由幸福的國度,這個老百姓也不能愛。老爹不好好撫育自己兒子,把兒子當做自己的出氣筒,這個老爹不能愛;兒子只指望著啃老,啃干凈了就把老爹扔在一邊不管不問,這個兒子也不能愛。
所以,要想老百姓忠于君王,君王首先得愛老百姓,給老百姓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合生活的環(huán)境;要想兒子孝順老爹,老爹首先得教育好兒子,把兒子培養(yǎng)成人,這個就叫做“推己及人”。
這種“條件”比起“愛人”本身來說,更加重要。
因此孟老師及其強調(diào)這個“義”的重要性,把“義”看得比性命還重要,這也好理解,畢竟要推翻不“義”的君王,怕死是萬萬不行的。
他還用美食做了一個比方,把魚比做生命,把熊掌比做義,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正因為“仁”和“義”兩者內(nèi)容絕大部分相同,因此“仁“和“義”在之后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成為一體,變成了我們熟悉的一個詞:仁義。
不好的君,人民是可以推翻的,那么好的君呢,應該怎么樣?怎么樣才能做到一個好的“仁義”之君呢?
孟老師給出的答案是:王道。
當時的中國,已經(jīng)從春秋過渡到了戰(zhàn)國時代。所謂戰(zhàn)國,就是天天在打仗的國家,主要有七個,分別為秦、齊、趙、魏、韓、楚、燕,號稱戰(zhàn)國七雄。這些國家整天想的都是如何吞并和反吞并,至于周朝,在是還在,不過已經(jīng)可以忽略不計了。
在這個時代,有兩種主要治理國家的理論,一種是孟老師提出的王道,另外一種叫做霸道,倡導者是秦國的商鞅。
王道就是君主要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同時大力發(fā)展福利,讓老百姓們都過得安居樂業(yè),其樂融融,人人都開心滿意了,國家自然既強盛,又太平。
霸道就是用嚴酷的刑罰來管理老百姓,規(guī)定這不許做,那也不許做,做了這個要罰款,做了那個要砍頭。左手偷東西砍左手,右手偷東西砍右手,砍了自己的手還不夠,左鄰右舍的手統(tǒng)統(tǒng)都要砍。這樣一來,雖然老百姓天天擔驚受怕,社會倒是也能太平。
要想更形象的理解王道和霸道的區(qū)別,可以想想我們的電影業(yè)。
如果我們選擇大力發(fā)展電影業(yè),多造電影院,降低票價,并設立恰當?shù)碾娪胺旨壷贫?,讓老百姓自己選擇該看什么,這是王道的體現(xiàn)。
如果露個屁股就不準上映,說兩句被認為是有礙安定團結的話就被封殺,這就是霸道的體現(xiàn)了。
如果說到當今國家的話,北歐的芬蘭丹麥比較像王道,至于西方某某國家嘛,則有點像霸道。
王道需要君主盡力為老百姓創(chuàng)造福利,但福利是建立在富裕的經(jīng)濟基礎上,不管什么福利,醫(yī)療、住房、教育,這都是需要花大錢的。孟老師為了實現(xiàn)這個經(jīng)濟基礎,幫助國家多賺錢,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井田制。
所謂井田制,就是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個方塊,每塊為一百畝。中央一塊叫做“公田”,周圍八塊是八家的私田,每家一塊。八家合種公田,自種私田。公田的產(chǎn)品交給政府,私田的產(chǎn)品各家自留。九個方塊安排得像個“井”字,因此叫做“井田制”
然后各家在其私田中五畝宅基的周圍,種上桑樹,這樣,人人都可以穿上絲綢。各家還要養(yǎng)雞養(yǎng)豬,大家就都有肉吃。這要是做到了,王道管理下的每個人都可以幸??鞓返纳钪B(yǎng)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只是可惜這個想法雖然很好,但實際卻行不通。因為每一井就要占一平方里的土地,那么像小國比如滕國,一共才有五十里,那就只能有五十井,一個井八家人家,那么整個滕國只能養(yǎng)活四百家人家……
還有,人口是不斷會增長的,祖父有兒子,兒子有孫子,兒子要分家,這分家能分田??!孫子看著眼熱,也跟著鬧分家,每家都要給田百畝的話,家能分多少出來可沒個準數(shù),這土地可是有限的。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代的各個國家們都還在不停地打,好不容易把井田都給劃好分配妥當了,隔天一打戰(zhàn),還指不定變成誰的,干嗎白費這個力氣。
所以,孟老師的這個想法從來也沒有實現(xiàn)過。
不過這種王道,和人性本善正好是相順應的,因為這正是發(fā)揚“惻隱之心”的結果。
為了宣揚王道,孟老師和齊宣王之間,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齊宣王看到一頭牛被牽著去當祭祀品,牛辛苦勞作了一輩子,到頭來落下這么個結果,眼淚是嘩嘩的,齊宣王看了也不忍心啊,就說找只羊去替代牛吧。
孟老師趕快抓緊機會,說,“這個就是您的不忍之心的體現(xiàn)啊,您對牛都這么好,對人應該會更好,實行更多福利政策,您說對不?”
齊宣王覺得勢頭不對,面子也不要了,趕快說,“我也想啊,不過我又貪財又好色,恐怕辦不到噢?!?/p>
這話可正中孟老師下懷,孟老師馬上說:“其實人人都貪財好色,您知道自己這一點,那么也會知道老百姓其實也好這個,所以您就要盡量采取措施滿足他們的欲望,這個就是王道啊。”
齊宣王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