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
――[清]李漁
用文化藝術(shù)來賺錢,也就是文化產(chǎn)業(yè)。早在三百多年前,有一個叫李漁的文人就開始探討文化產(chǎn)業(yè)化之路,而且做得很成功。李漁(1611年―1680年)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他出生在江蘇如皋,父親當時在江蘇如皋開藥鋪,母親當傭工。據(jù)說他母親生他時難產(chǎn),按風水先生的說法,是因為宅中陰氣太盛,陽氣不旺,搬到向陽的山崗上才把他生下來。李漁的字叫謫凡,一方面是因為出生時的奇跡,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天才,就好比李白因才華而被稱為謫仙人。
李漁確實很聰明,小時就以神童之名而聞達鄉(xiāng)里,25歲應(yīng)童子試以五經(jīng)見拔,29歲考取府庠。李漁也很用功,小時候就有遠大的理想。他在院子里種了一棵樹,每年都要在樹上刻一首詩,樹一天長大,上面的字也一天天變大,把他的理想帶上了天空。但是他在鄉(xiāng)試中名落孫山,再赴鄉(xiāng)試又遇上了兵亂,很快的明朝也就滅亡了,在江山易幟的血雨腥風中,他選擇了明哲保身,他在明朝沒有得到功名,沒有做過朱家的官,所以沒有為朱家王朝守節(jié)的負擔,他這樣一個書生,也擔當不起反清復明的大任,不做滿人的官也就可以了。
學而優(yōu)則仕,做官是為了掙俸祿吃飯,讀了那么多年書,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如果不做官,該怎樣生活?李漁在蘭溪縣城東郊的伊山買地筑園,寫作自娛又賺錢,入伙村中的昆腔班,參與編、導戲劇。在四十多歲時,李漁為躲避一件鄉(xiāng)村糾紛的牽涉,扮作漁人駕船從蘭溪出走杭州,開始了作賦賣文的生涯。李漁又寫書,又開出版社,又辦家庭戲班,將他的文藝才華發(fā)揮到了極致。
要用一句話概括李漁真的很難,他是文學家、藝術(shù)家,他是落魄才子,他是發(fā)明家,他是劇團老板,他是園藝師,他是美食家,有人稱他為幫閑,有人贊他有經(jīng)濟頭腦。他很高雅,又很世俗,他的文學作品則是雅俗共賞,當時附庸風雅的官僚以結(jié)識他為榮,而市井百姓又天天盼望著他的新作問世。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漁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瀟灑最自由的文人,是最具有藝術(shù)情趣和生活能力的文人。
李漁寫《肉蒲團》,寫《十二樓》、《連城璧》,寫劇本《笠甕十種曲》,寫《閑情偶寄》。他寫出的書在當時是暢銷書,賺了大筆的錢,使他能夠過風月無邊的生活,又成為文學經(jīng)典而得以流傳后世。李漁的出現(xiàn)顛覆了文學傳統(tǒng),他以文學求利,將商業(yè)規(guī)則用于文學寫作和傳播,開文學職業(yè)化之先河。李漁在《曲部誓詞》一文中明確表示,其戲曲創(chuàng)作的意圖是“硯田糊口”,追求的僅僅是商業(yè)贏利,而不是“發(fā)憤著書”、“微言諷世”等其他目的。李漁在一首詩中說:“硯田食力常倍民,何事終朝只患貧?!痹谝黄恼轮?,李漁抱怨賣文所得太過微?。骸凹从锌少u之文,然今日買文之家,有能奉金百斤以買《長門》一賦,如陳皇后之于司馬相如者乎?然則賣文之錢,亦可指屈而數(shù)計矣?!钡撬暮糜衙牲S卻說:“賣賦多金者,相如以后如笠翁者原少。”
李漁不僅是個文學天才,而且是個經(jīng)商奇才,他將高雅的文學與世俗的商業(yè)結(jié)合得那么完美,即使是今天還無人出其右。50歲的時候,李漁在金陵開了一個書鋪,先叫翼圣堂,后改名芥子園,既出版《三國志演義》、《金瓶梅》、《水滸傳》、《西游記》、《今古奇觀》等暢銷名著,也出版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說傳奇《無聲戲》、《十二樓》、《風箏誤》等,還出版品位高雅的圖書如《芥子園畫傳》等。熱銷書可以賺錢,高雅書可以樹立品牌。馮夢龍的《古今談概》賣不出去,他換個書名為《古今笑》就銷路大開。李漁對各種廣告宣傳手段的綜合利用也使得他的出版發(fā)行生意更加紅火。他善用名人效應(yīng),策劃的名人書信系列和名人斷案系列十分轟動。他利用自己與學者名流的關(guān)系,既請他們寫稿作序,又向他們推銷圖書。他還在暢銷書的扉頁上預告宣傳新書,如在《芥子園畫傳》中宣傳《資治新書》初集、二集,預告第三集,在《窺詞管見》中宣傳《閑情偶寄》。更有意思的是,李漁通過打官司遏止盜版,維護版權(quán),更借官司擴大影響而達到廣告的目的,這一招是現(xiàn)代傳媒所慣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