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Fruit flies like bananas.
亦然。但人聽到這樣的話語,并不會被其表面結(jié)構蒙蔽而搞混意思,因此人之解讀語言不只依靠表面句法。由此喬姆斯基導出:潛藏于表面的語言句法之下尚有另一深層結(jié)構,這就深化了人的語言本領。同時也使小孩如何學得語言的稟賦,變得更深不可測。
事實上,小孩學習語言還是依靠其辨認特征的高度能力。我們進一步厘清辨認特征的意義,并主張:辨認特征的能力原來涵蓋了學習語言的稟賦。
所謂辨認特征,是指看到或抓到了物之其然,但不一定能夠描述出來。小孩能分辨桌子與椅子,桌子有方有圓,椅子亦形狀各異,有些桌子不見得高于椅子,有些椅子不見得小于桌子,但三歲小孩幾乎沒有困難地分辨桌椅,雖然他要年歲稍長才能說出兩者在功用上的差異。
以精確語言描述特征,是文明發(fā)展的產(chǎn)物。但辨認特征則是人自然天生的稟賦。五六歲的小孩能分辨"行進"、"進行"與"進步"的細微差異,而且正確使用它們,是因他看得到這三個語詞適用條件的特征,但他無法精確描述這些特征。
小孩學習語言,依賴于他在具體情境中,具有敏銳抓取事物或語句之整體特征的能力。每次周邊的大人出聲說話,他便把說話的語音與當時發(fā)生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比如說"媽媽來了"、"媽媽喂你"、"媽媽抱你"等重復多次之后,"媽媽"便等同于眼前這情境中如此親密的人。同樣"坐椅子"、"媽媽把你抱到椅子上"、"這是你的椅子"、"那是姐姐的椅子"等多次重復的語言發(fā)生在他耳際,他便也開始從情境里直接了解椅子的指義。
然后"媽媽來了"、"牛奶來了,小乖吃"、"小鳥來了"、"哥哥就來"、"?。砹?,來了"這類聲音配合當時的情境,"來"的意義也逐漸明朗。
連句型的主詞( 如媽媽、小乖、哥哥、小鳥等), 加上語句的動詞( 如來、抱、吃等), 所構成的組合語法, 也是這樣直接與語句發(fā)生時的具體情境聯(lián)系起來。抓取語詞或語法的特征,對小孩來說, 是整體的、是套裝的(package-like), 而不是組合的(combinative)。如果是整體而套裝的歸納,便不必借用喬姆斯基的變形律,也無句法表面結(jié)構與深層結(jié)構的區(qū)分。喬氏是因為先把語句拆解為語詞,再以句法加以組合,才出現(xiàn)像前述兩個例子中(如媽媽、……),句法極其類似,但內(nèi)在結(jié)構迥然不同的現(xiàn)象。如果我們認識小孩語言學習的機制,不是分析與組合,而是整體與取代,那么我們便導不出喬氏所謂句法的深層結(jié)構,也不必把它硬說成預存于人天生大腦皮質(zhì)中的遺傳程式。小孩借抓取特征的能力,作整體的歸納,借不斷嘗試錯誤的勇氣,作取代與修正,來學得語言。小孩是從重復中看出模式整體的特征,就像他辨認相思樹一樣,把樹當作整體來看,抓取整體的特征,使他遠看就能辨認那是相思樹。同樣當他學會媽媽來、哥哥坐、小鳥飛等,他便開始嘗試妹妹哭、狗狗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