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迷思
我們已經開始探討人原始的創(chuàng)造特質。人孕育于自然,天生的創(chuàng)造特質,多少可從人在自然中演化的歷史來解讀。地球上的生物經過長年的演化,于一百多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在非、亞、歐三洲大陸出現了直立人(Homo erectus),他們知道用火,制造石器與骨角器具,能夠運用策略捕殺巨象于沼澤之中,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可能已開始使用簡單的語言,以指示實物與位置(正如兩歲以前的幼兒)(蘭卡斯特(Lancaster, 1968)研究幼兒語言能力,推測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與人科動物的語言演化有模擬的現象,即個體發(fā)生(ontogeny)可能為物種發(fā)生(phylogeny)的一種反映)。而約在四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酷冷的玉木(Würm)冰河初期過后,大地回暖,現代人類終于演化出來。當智人· 智人亞種(Homo sapiens sapiens 或簡稱現代智人),在自然中誕生之時,完全的人類語言亦已相伴成形。
智慧(intelligence)是人有別于其他生物的標記,而語言則為智慧起源的特征(本世紀初所流行"以使用工具作為人科動物特征"的說法,曾經被"使用有語法的語言為人科的特征"所取代。黑猩猩亦會使用工具,故使用工具已經不能界定人。而發(fā)展語言需借腦力的大幅增進與大腦新皮質的形成。自然界中只有人科動物具有這種發(fā)展語言的條件。但是"使用語言確為人科動物的特征"這種說法到最近又受到質疑。一個諷刺性的說法是:人為唯一對本物種的起源永遠好奇在探索的物種)現代智人經長年的演化,發(fā)展出語言,或許不足為奇,但將物種發(fā)生的演化史凝縮于個體發(fā)生的過程,卻不能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