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節(jié):田園詩之外(2)

童年與解放 作者:黃武雄


自然主義所揭示的不是單純地回歸自然,依循自然。事實上它是在擺脫人為的干預,在質疑君權與神權的宰制。自然主義孕育于18世紀的啟蒙運動,而回溯于西方人道主義的傳統(tǒng)。

同時自然主義把人看作自然的成員,尊重自然所賦予個人成長的認知程序。宗教與國家教育的目的不可干擾這天賦的順序,把個人發(fā)展壓制在宗教與國家的組織意志之下。

就這種意涵來說,自然主義是等同于人本主義。但深入追究,人本主義的涵詠面卻超越自然主義。

在自然主義的觀點下,人從宗教與國家的社會組織中掙脫出來,被描繪成和諧安詳?shù)厥焖谧匀粦驯е械膵雰?,襯托著田園風景的人物??墒侨说臍v史不是一首靜態(tài)的田園詩。正好相反,自然之對待人不是永恒的母愛,不是滿溢乳與蜜的溫鄉(xiāng)。人因偷吃智慧的禁果,被逐出伊甸園,面對的是自然嚴酷的考驗,由此發(fā)展出智慧,才突顯了人的存在。人本主義不是平靜無波的"天人合一",不是夢幻童話中的"以人為本"。人本主義是動態(tài)而辯證的,是包含著人探究自然,開創(chuàng)文明的整部披荊斬棘的珍貴歷程。如果人本主義只倡言崇尚個人,尊重個人,卻讓每一個個人都變成溫室里安詳微笑的花朵,那么花朵的笑靨頃刻之間便要凍僵,"人"頃刻之間便要消失,不再成其為人。

七、辯證分析

皮亞杰(Jean Piaget, 1896-1980)對認知發(fā)展的研究深化了盧梭、巴士鐸的自然主義,把自然的制約與人智慧的發(fā)生,以辯證的觀點加以探討與刻畫。人不是靜態(tài)地嵌在自然的圖畫里,也不是被動地接受自然的哺乳。人的智慧(intelligence)發(fā)展不是康德的先驗論,不是洛克的經驗論,也不是單純的由刺激導致反射(S → R)的聯(lián)結主義(associationism), 而是同化(assimilation) 與順應(accom-modation)的辯證過程。皮亞杰指出現(xiàn)實世界的材料經過處理與改變,結合于人的認知結構(或稱之以圖式scheme)之中,這便是"同化"。當外界的材料綿綿不斷地輸入,人須借現(xiàn)有的認知圖式去同化它們,才能察覺出它們的意義。人的認知圖式同化了外來的刺激,便得到認知上暫時的平衡。假定認知圖式一時無法同化外在事物的刺激,原來的平衡失去了,人便調整自己原有的認知圖式或創(chuàng)設新的認知圖式去同化新的事物,這則為"順應"。皮亞杰說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