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節(jié):拯救人類的哲學(30)

拯救人類的哲學 作者:(日)稻盛和夫


動物在吃飽以后就不再涉獵,但是人類在懂得儲藏的辦法以后,即使東西吃不完,也想要的越多越好。這種欲望的膨脹,讓象征母愛的“利他之心”變得淡薄。用教育的方法將“利他之心”呼喚回來,乃是當務之急。

教授庶民道德的

《忠臣藏》 和《男兒》

梅原

父母殺兒女、兒女殺父母這樣的犯罪,在戰(zhàn)前很少有,而在戰(zhàn)后特別是近來,卻增加了很多。動物生存必須的本能,在人身上失去了。分析其原因,不得不認為,這是人靠著知性和理性的力量讓自己的欲望無限膨脹帶來的結(jié)果。

那么,人類怎樣才能抑制住自身的欲望呢?我想應該更好地運用藝術(shù)的力量。藝術(shù)本來就具備教育的職能,就是告訴人們,人本來應該怎樣,理想的人是什么樣子。比如《忠臣藏》是日本人最喜愛的故事之一。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涉及了許多道德的話語,很受歡迎。對主君懷著忠心的義士們,他們在發(fā)泄對主君不滿的同時,怎樣以體諒同情之心、忍辱之心對待主君。

大石內(nèi)藏助(大石良雄,赤穗藩的家臣之長,1659—1703) 為了麻痹敵人(吉良家),偽造在祗園游樂的場面,敵方的武士們見到后,痛罵內(nèi)藏助,但他們曉得他是個不爭氣的人,所以也不擔心。但是大石忍受屈辱的形象打動了庶民們的心,讓他們學到了何為忠義,何為忍辱。

另一方面,也有不忠之臣大野久郎兵衛(wèi)(大野知房,赤穗藩的末位家臣,生卒年不詳) 這樣的人。他忘卻主君的恩義,在赤穗城開城之際,想自己多分錢財,貪得無厭。惡人與善人對照,從而讓民眾得到了教育。藝術(shù)正是以這樣的形式發(fā)揮了作用。

夏目漱石(1867—1916) 在講演中,曾批判過自然主義文學,他說:“過去的文學表現(xiàn)真善美和莊嚴,但由于自然主義文學的泛濫,文學偏向了單純的真?!笔摹赌袃骸肪褪敲枥L“善”的文學,主人翁堅信并固守“正直”這一基本道德,這也反映了江戶子弟的一個側(cè)面。

漱石認為,當時出身于長州和薩摩的政治家中,謀求金錢和權(quán)勢的人很多,漱石將他們描寫成“狐貍”和“紅襯衣”那樣有點滑稽可笑的惡人。而江戶子弟“男兒”和會津子弟“山嵐”則是善人的代表,讓善惡對立,從而將“正直”這樣的價值觀貫穿其中。這就是漱石創(chuàng)作小說《男兒》的苦心?!吧啤焙汀罢薄边@樣的道德至關重要,日本人如果失去了這種道德就會衰落,這就是漱石想要告訴民眾的真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