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沉默迎接解放的集中營

偷窺心理學家的書桌 作者:笑陽


“哀莫大于心死?!焙芏鄷r候,我們被困在自己圈立的集中營里,喪失了對成功的渴望,那真是一件非??膳碌氖虑?。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接近尾聲。一支盟軍連隊長驅直入,直闖德軍腹地。在一個村莊附近,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片被鐵絲網(wǎng)包圍起來的集中營,大門敞開著,守衛(wèi)的德軍早已望風而逃。戰(zhàn)士們小心翼翼地搜查了每一間囚牢,看到了令他們終生難忘的一幕:除了已經(jīng)死去的人像柴火一樣摞在一起,所有還活著的囚犯都形銷骨立,如同骷髏一般,最可怕的是他們眼睛里那種絕望的神情。盡管德軍看守早已不見蹤影,集中營的大門敞開著,盟軍戰(zhàn)士們來到他們面前大聲說“你們解放了”,這些可憐的人們?nèi)匀粺o動于衷,冷漠地躺在陰冷黑暗的角落中等候死亡的到來。

有些戰(zhàn)士哭了,喃喃地說道:“天啊,他們對你們做了些什么??!”是啊,法西斯一定用非常殘酷的刑罰折磨他們的肉體,用沉重的勞役奪走他們的健康,可是究竟是什么讓這些人的精神完全萎靡,以至于面對敞開的大門卻不再渴望自由,面對熱情的解放者卻毫無反應?心理學家用一個詞解釋了這種絕望的心理狀態(tài)——習得性無助。

不知所措的小狗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只饑餓的小狗,實驗地點是安裝有兩塊木板的實驗室。

第一天,木板被設置成按A板可得到肉丸子,按B板會被電擊。小狗很偶然地按動了A板,結果得到了一個肉丸子;又很偶然地按動了B板,結果被電擊了一下。多次嘗試之后,小狗終于知道了只有按A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二天,A和B兩塊木板的功能被調換了。小狗剛開始仍是不斷地按A板,可是每次都得到了電擊,它于是嘗試按一下B板,咦,居然得到了肉丸子。多次嘗試之后,它終于懂得了現(xiàn)在只有按B板才可以得到吃的。

第三天的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無論按A板還是B板,都會被電擊,不再有肉丸子。小狗在很努力地嘗試了若干次后,終于學“乖”了,趴在地上不肯按任何一塊木板。

第四天,兩塊木板的功能又被調整了——隨便按哪一塊板都能得到吃的。但當饑餓的小狗再次進入實驗室后,實驗者等了又等,學“乖”了的小狗卻不再作任何嘗試,甚至把肉丸子放到它的腳邊它都懶得去碰。

這個實驗研究的就是“習得性無助”?!盁o助”指的是小狗什么都不愿意嘗試的狀態(tài),但這種無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實驗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像第三天那樣,對小狗所作的任何嘗試均報以電擊,而沒有任何肉丸子的話,小狗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被鼓勵的行為,因而變得無所適從,并從根本上失去自信。

不會學習的學生

1975年另一位心理學家用人作實驗,結果使人也產(chǎn)生了習得性無助。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聽噪音。

當學生們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后,便進入下一階段:實驗裝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當學生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結果表明,在實驗的第一階段,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第二組學生,以及沒聽過噪音的第三組學生,很快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也就是說在第一階段中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那些學生,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隨后,心理學家又進一步作了另外一項實驗:他要求學生把一串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和DERRO,可以排成NOISE和ORDER。學生要想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掌握34251這種排列的規(guī)律。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在實驗中產(chǎn)生了無助感的學生,很難完成這一任務。這說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后的學習有消極影響。當一個人產(chǎn)生了無助感以后,它既可以使操作活動減退,又可以使智力活動減弱,給他的整個生活都會罩上一層灰暗的陰影。

可怕的“無助”

心理學家經(jīng)過深入研究后指出,習得性無助是指如果人在最初的某個情境中獲得了無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就會難以從這種關系中擺脫出來,從而將無助感擴散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這種擴散了的無助感會導致個體的抑郁并對生活不抱希望。這是一種可怕的感受,在這種感受的控制下,個體會由于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不作任何努力和嘗試。

被納粹關進集中營的囚犯們在長期的迫害中早已失去了對生存和自由的希望,在無數(shù)慘痛的經(jīng)歷和可怕的挫折之后,終于再也不抱任何希望。這種極端的例子我們很少能親身接觸,但是這并不是說“習得性無助”離我們很遠。

比如說,很多孩子就容易落入這種“無助”的陷阱中。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喜歡嘗試的,不過就像那只嘗試著的小狗一樣,免不了要出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嘗試成人都報以厲聲呵斥“不準……”或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時,他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久而久之,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變得不自信了,因為他不知道做完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該大聲說“不”了。結果,他也許會如你所愿地變成一個“乖”孩子,哪兒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卻把“自卑”的種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在工作中,有些員工也容易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甚至“破罐子破摔”。領導往往責怪這些員工不求上進,不思進取。其實不然,這些員工正是由于以往的種種挫折和失敗經(jīng)歷,而形成一種極端無助的心理反應。

甚至在群眾與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習得性無助”現(xiàn)象。很多人有了問題想要投訴卻沒有途徑,眾多“告了白告”、“越告越倒霉”的經(jīng)歷以及常見的冷言冷面早已摧毀了人們投訴的信心。人們對某一部門失去了投訴的信心,往往也不會對投訴其他部門產(chǎn)生多高的預期。日久天長,我們養(yǎng)成了忍氣吞聲的習慣。

走出“集中營”

那么,怎樣才能讓那些失去信心的人們擺脫“習得性無助”,走出“集中營”呢?

對于勇于嘗試的孩子們而言,只要不是極端危險的和損害別人的,就不要橫加指責或制止,而應該對孩子“試一試”的行為予以鼓勵和幫助。切忌在孩子失敗的時候諷刺挖苦,那會熄滅他的探索熱情;也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可憐他,那會使他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

對于自暴自棄的學生和職員,則應該注重對他們自信心的培養(yǎng),教育他們永不言敗,貴在堅持。對于接踵而來的失敗和挫折,應該引導他們學會正確對待,將成功歸為努力和能力等內(nèi)因,將失敗歸為方法不當、不夠努力等外部因素,從而有效地保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被困在自己圈立的集中營里,喪失了對成功的渴望,那真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椤!鞍笥谛乃馈?,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重新振奮,走出集中營,回到曾經(jīng)的天空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