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邏輯研究中國經濟趨勢
研究中國的經濟,既要熟悉西方的重要經濟學經典,更要熟知中國特色的思維、邏輯方式——這一點尤其重要。否則,研究中國經濟如同盲人摸象,永遠看不清楚。
中國的很多經濟學邏輯,西方國家的研究者根本看不懂,遑論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比如,有經濟學家提出:“為了達到改革的目標,必須犧牲一代人,這一代人就是3000萬老工人。8億多農民和下崗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shù)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很有必要的。中國應該用就業(yè)促進就業(yè),因為有一批人就業(yè)了,賺了錢他馬上會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賺錢的機會……中國是否應健全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我建議取消所謂的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熱情和能力。”①再比如,有經濟學家提出:“我把堵車看成是一個城市繁榮的標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堵車,那它的經濟也可能凋零衰敗……(1998年特大)水災刺激了需求,拉動增長,光水毀房屋就幾百萬間,所以水災拉動中國經濟增長1.35%?!雹?/p>
中國的經濟學家,足以雷倒整個世界。
國內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的時候,習慣用“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做分析和論證,這與西方的研究習慣不同。就好比“結構性通貨膨脹”的說法,在國內非常流行,耳熟能詳。我托付幾位在國外知名大學讀經濟學博士的朋友,向他們的導師求教,皆回答“沒聽說過這種表述”。所以,很多人聽中國的經濟學家談論經濟問題,感覺他們像首次光臨地球的外星人。
研究中國的經濟趨勢,必須按照中國的邏輯、思維方式去做分析。因為,這是中國在什么時間出相關政策的思路和邏輯源。
來看看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
在投資、出口、消費三者當中,美國是以消費為絕對主導,消費占GDP的比例基本上都在70%以上(2009年美國消費占GDP的權重為73%),這與其經濟政策中的民富主導思想相關,民眾是消費的主力,也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
而中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則比較小。在2007年以前,投資和出口占中國GDP的80%左右,消費僅占20%左右。這與中國國民收入分配中民眾所占份額小有關。因此,在中國,政府是“三駕馬車”的主導者。
中國這種經濟格局的形成,是由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下降而政府收入上升的趨勢所決定的。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包括國民收入分配等重要課題開展了專題調研工作,參加調研的委員感嘆,收入分配問題要比預想的嚴重。有的委員指出,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直接參加調研工作的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主任李命志認為,國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比重和一個差距”:“兩個比重”是指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初次分配向資本傾斜。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收入分配的三個要素主體中,居民的收入增長最為緩慢,而政府和企業(yè)的增長較快。盡管對于政府收入有著不同計算方法,比如是否納入預算外收入土地出讓金等收入,但參加調研的各方一致認為政府收入在近些年增長較快。③
這種分配格局是中國經濟畸形發(fā)展的根源之一。不僅過去,今后還會更頻繁地遇到這個棘手的問題。
次貸危機發(fā)展到2008年的時候,中國的出口形勢突然下降,甚至可以用一瀉千里來形容。出口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37.5%驟然下降到2008年的4.75%。從單月來看,2008年11月,我國出口分別同比下滑2.2%,進口下滑17.9%;2008年12月,我國出口同比下滑2.8%,進口同比下滑21.3%;2009年1月,我國出口下降17.5%,進口同比下降43.1%……④雖然這是4萬億救市計劃出臺后的數(shù)據(jù),但在此之前,中央已經強烈地預感到了這種下降,而這種擔憂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了接下來的一系列決策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