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然而生 我們所能稽考的莊
題解 “兀”,《辭源》上給出的意思有高聳、光禿、茫然無知的樣子,等等。我在這里用“兀然而生”四字,一方面是說由于文獻記載的稀缺,莊子的前世今生在許多方面都已變得模糊不清,我們很難為他勾勒出準確完整的畫像;另一方面則是指,亂世之中的莊子雖然終生地位卑下、飽受苦難,但他卻能始終堅守自己的獨立人格和精神信念,孤兀自處,傲然應世,不隨流俗。
雖然不像孔子那樣不僅在國內廣受祭拜,而且漂洋過海,名播天下,儼然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人物,享盡無限風光,但搭上了“國學熱”這班車,莊子這幾年畢竟也算是“火”了一把。
以前,常有好事之徒推想,如果魯迅長壽,活到后來將會怎樣怎樣。對于莊子,我們也不妨假設類似的問題:如果生活在今天,莊子仍然堅持自己的活法,并把他的那些古怪詭異的思想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說出來,人們是不是還會喜歡他?
另一個相反的問題或許更有意思:假如莊子生逢今世,那么他是否會欣賞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是否會因為人們對他的推崇而感到欣慰、快意?莊子是否會真正喜歡那些熱烈追捧他的人們?
未必,或者完全不可能。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莊子在骨子里終歸是一個與現實格格不入的超世高人:一方面,他大概很難對現實社會看順眼,要指望他發(fā)自內心地擁抱大家、討好現實社會,沒門兒!因此,反過來說,社會恐怕也很難容忍、接納他這樣的高人、怪人。關于現實世界所盛行的生存法則,關于我們所追求的富貴功名,關于我們唯恐避之不及的貧賤卑微,關于每個人命運中都會遭遇到的生老病死、禍福吉兇,莊子的超然看法大多有悖于“常理”。
然而,另一方面,莊子又深通世故人情,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利害關系,無論“潛規(guī)則”還是“明規(guī)則”,他看得比誰都清楚,琢磨得比誰都精透,講說得比誰都露骨。在兇險四伏的政治漩渦中,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免受別人的暗算,莊子所主張的那些放棄人格和職責、圓滑茍且、事事討好權貴的處世方式,任何富有良知、堅持正義的人都會感到厭惡。
因此,在中國古代,儒家有時甚至認為,社會風氣之所以敗壞,讀書人之所以不務正業(yè)、言行不檢點,很大程度上莊子就是背后的罪魁禍首,他對道德人倫的危害,甚至比無知的“小人”和萬事只管隨大流的“鄉(xiāng)愿”還要嚴重。而在現代,也仍然不斷有人把莊子當做毫無人格操守和原則的混世之徒來罵,還有人把他視為阿Q式的人物,或者追封他為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滑頭主義哲學”的始作俑者。
“超人”與“俗人”,這兩種完全相反的人格形象,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各種相互矛盾的后世評價,怎么會同時出現在莊子一個人的身上?
進而,人們也許禁不住要問:《莊子》這本書都說了些什么?莊子本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又做了些什么?一句話,莊子的真實面孔到底是怎么樣的?
作為傳統(tǒng)思想兩大主干(道家和儒家)的創(chuàng)立者,老莊與孔孟都堪稱中華民族的先賢,他們不僅對古代,而且對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日常生活,乃至每個人的心理性情,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不能說他們對于現代人是陌生的。然而,正如老子形象的撲朔迷離,雖然莊子死后,其魂不滅,又繼續(xù)與中國人打了兩千多年的交道,南北朝時著名道士陶弘景說莊子光天化日之下升天為仙,在仙界做了“太極闈編郎”,后來唐玄宗還曾經下詔,追授他“南華真人”的光榮稱號,但實事求是地說,莊子至今仍是個“謎”一般的人物,要想用寥寥幾句話把上面的幾個問題講清楚,說莊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實在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