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是一種長遠的投資眼光。當一家企業(yè)沒有市場時,決策者應該認清當前的現(xiàn)狀,想辦法把市場培育起來,然后再推銷自己的產品。試想,一旦有了市場需求,還怕自己的東西沒人要嗎?在商界,“欲取先予”的做法無處不在,這體現(xiàn)的是決策者高遠的眼光。企業(yè)想贏利,沒有“先予”是不行的?!跋扔琛笔且环N投資,往往會獲得無法估量的收益。
美國南北戰(zhàn)爭開始后,一天,摩根與華爾街投資經紀人的兒子克查姆閑聊,克查姆說:“我父親最近在華盛頓打聽到,北軍傷亡十分慘重,一旦政府軍戰(zhàn)敗,黃金價格肯定會暴漲?!?摩根一聽這話,就暗自盤算這筆生意的風險程度,并與克查姆商量了一個秘密收購黃金的計劃。不久后,他們就收購了足量的黃金。后來社會輿論四起,形成了搶購黃金的風潮,金價飛漲。摩根看準了時機,將手中的所有黃金賣了出去,獲得了16萬美元的純利潤。
縱觀古今中外富商巨賈的成長歷程,無不是長遠眼光、果敢決策的結果。在他們眼里,生意的成功就是決策的成功,而決策不能沒有開闊的眼光,在機會面前,有些決策還需要冒險。之所以有的人因冒險一步登天,有人卻因冒險家敗人亡,關鍵還是長遠眼光的問題。
啟示3:積極嘗試,擺脫環(huán)境的限制
隧道視野效應告訴我們,若想讓自己有開闊的思路和長遠的眼光,就應該站在高處、站在開闊的地方,就要去拓展眼界,增長見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見多識廣,才能深謀遠慮。有這樣一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隧道視野效應。
有一匹馬和一頭驢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天回到圈子里,它們都要交流一天的勞動心得。馬每天載著主人在外面跑,總能見到新鮮事情,它告訴驢:“我希望主人把我?guī)У礁h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世界!”驢在家里拉磨,每天總是埋怨:“今天主人又把我的眼睛蒙住了,我什么也看不見,真郁悶!”
所以,更多的時候是馬在講他的見聞。漸漸地,驢適應了蒙著眼睛干活的生活,“這種感覺也很不錯”,它笑著對馬說。
春天到了,主人要去南方游玩,有機會帶著馬去更遠的地方。到了南方,馬見到了青山綠水和繁華城市,它的眼界大開,想法也不一樣了。幾個月后,馬載著主人回到家里,看見驢依然在那里拉磨。
馬向驢談起了自己的經歷,驢聽得目瞪口呆,它沒有想到外面的世界這么精彩,驚嘆道:“你走了那么多的路,有那么多的收獲,我想都不敢想?!瘪R說:“其實你也走了很多路,每一天,我們都在走路,問題在于我和主人是朝著一個有目標的地方走,而你是將眼睛蒙住,圍著磨盤轉,所以始終走不出狹隘的天地。自然也難有我的這番見識了。”
想有開闊的思路和高遠的思想,就要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見識,因為知識和經驗除了可以從書本上學到,更重要的要到實踐中去積累,像馬一樣,經常到外面去看看,就能有很多收獲。因此,我們不能把自己局限于一個狹小的領域,那樣是無法登高望遠的,我們也不能只滿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工作要出成果,人生要有收獲,必須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并執(zhí)著地堅持。而制定遠大的目標不能沒有寬廣的視野,所以,歸結到最后,我們需要的還是拓寬視野,拒絕故步自封。這也是現(xiàn)實中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區(qū)別。
從另一個角度講,驢被蒙住眼睛,是主人一手造成的。這就提醒我們的管理者,若想員工具備更寬的視野和更強的才能,就要給員工自由發(fā)揮的平臺,為員工提供培訓和學習的機會。管理者不妨花費一些時間,花費一些金錢,給員工提供外出開拓眼界的機會,要知道,這叫舍小取大,這樣做一定會獲得更豐厚的回報。
14 布利斯定理 磨刀不誤砍柴功
布利斯定理是由美國行為科學家艾得·布利斯提出來的,它的大意是:在做一件事之前,用較多的時間去做計劃,完成這件事所用的總時間就會減少。
美國的行為心理學家艾得·布利斯和他的幾位同行做過如下經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