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在看到自己優(yōu)點、長處的同時,還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樣才叫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揚長避短,取得好的成績。
有這么一則笑話:在古代,有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縣城,在旅館吃飯的時候,解差被和尚灌醉,昏昏沉沉地睡著了,和尚趁機剃光他的頭發(fā),然后逃走了。當解差醒來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人,大吃一驚,然而當他一摸自己的光頭時,立馬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笨墒峭蝗凰指械嚼Щ罅耍骸拔以谀睦锬??”
這則笑話很好地反映了詩人蘇東坡的那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兩句詩既包涵了對社會、對人生的探討,在自我認識上也是一個美麗的注腳。古往今來,人們想了解但又最難了解的正是自己。一個人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卻很難。明明自己就站在這個山中,卻偏偏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無法透徹地領悟這個“自我”。這種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現(xiàn)象是一種心理效應,被社會心理學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有位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很好地證明了人容易拔高自己,即對自己的優(yōu)點喜歡夸大,對自己的缺點喜歡縮小。心理學家找來25個人,這25個人彼此之間都是老熟人,因此互相都比較了解。心理學家讓他們分別根據(jù)愛交際、講衛(wèi)生、文雅、粗魯、幽默、美麗、自大、聰明、勢利等9個標準,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進行排名。
比如,在文雅這個標準上,最文雅者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類推。在粗魯這個標準上,誰最粗魯就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以此類推。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和其他的24人進行評價,這樣在每一個標準上,每個人都會給自己一個評價,還要給其他24人做出評價。
統(tǒng)計結果顯示,這25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演示了自己的缺點。例如,有一個人把自己排在“文雅”的第一位,可是其他24個人給他在文雅上的平均排名卻是第二十幾名。還有一個人,對自己“愛清潔”這個標準上的排名比其他人給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5名。還有一個人在“美麗”這個標準上給自己的排名比大家給出的平均排名提前了6名,而在“勢利”、“自大”、“粗魯”等標準上的排名卻比大家給出的平均排名低很多。
這個實驗表明,很多人對自己的優(yōu)點的自我評價往往比別人高估,對自己的缺點的評價則常常比別人低估。由此我們明白:人為什么應該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因為謙虛可以克服自我美化的傾向,更客觀、更公正地評價自己。
當然,講究謙虛謹慎,并不是要求大家隨意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行?!叭速F有自知之明”,要求的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同時,自我評價并非單純地自己給自己評價,還應在與周圍各種各樣的人的接觸中,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從而總結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并以此為素材,把它作為一個客觀標準納入自我評價當中。由此可見,自我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會對自己的評價。
蘇東坡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啟示1:最大的劣勢是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
一個人的最大劣勢是什么?有的人可能覺得是出身不好,有的人可能認為是家庭貧窮,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高學歷,還有的人可能認為是沒有出眾的相貌 不錯,這些都是一個人在當代社會競爭中的劣勢,不過他們既然已成客觀事實,我們只能先接受它們。若想徹底改變它們,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唯有客觀地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激發(fā)進取的信心,從而不斷改變這些不良的現(xiàn)狀。
有個小男孩在父親的陪伴下,參觀梵高故居。在看過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父親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梵高是一位偉大的畫家,也是一位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