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電影:夢工廠的魔術(shù)(6)

認識媒體 作者:(美)喬治·羅德曼


電影的黃金時代

伴隨著高效率制片廠體制的建立以及全球?qū)﹄娪八囆g(shù)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聲音和色彩的發(fā)展,標志著電影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歷史上一些最有名的電影都是在這個時期制作的(見歷史一瞥專欄“最偉大的美國電影”),而這個時期從1930年一直延續(xù)到1950年左右。在這20年間,到電影院去看電影成為大部分美國人的周末消遣方式。觀眾們可以在電影院享受到兩場連映、新聞短片、卡通電影和門票抽獎等各種服務。到1946年,約有9 000萬人(幾乎相當于美國人口的75%)每周都去看電影。今天這個人數(shù)下降到2 000萬人,僅占人口比例的7.5%。

從無聲到有聲

在電影能夠發(fā)出聲音之前,人們必須先改進擴音系統(tǒng)。愛迪生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都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解決這個問題,到了20世紀10年代時,相關的技術(shù)已經(jīng)成熟。不過當時許多電影制作公司對加入聲音這種想法都不太熱心,畢竟他們從無聲電影中就能賺大錢。有些導演還對這種想法有抵觸,擔心添加聲音這種花招會破壞電影的藝術(shù)。電影院的經(jīng)營者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對這個想法感興趣,因為當時裝備聲音設備得花不少錢。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僅有的幾部有聲電影是作為新鮮事物而發(fā)行的短片,并且只提供給當時能夠放映這些電影的高級電影院。

文化與色彩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電影工業(yè)的繁榮以及上電影院看電影逐漸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電影反過來也反映了美國文化。例如在30年代,《小凱撒》(Little Caesar,1930)和《疤面煞星》(Scarface,1932)這類黑幫電影變得十分流行,反映了美國禁酒時代有組織犯罪的影響。其他一些流行電影,如1932年的《逃亡》(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針對的則是大蕭條時期的經(jīng)濟狀況。

美國的黑人電影

遺憾的是,在整個電影的黃金時代,對少數(shù)族群特別是黑人的刻板印象卻一直存在。在美國各地特別是南方,還存在著許多實施種族隔離的電影院,在這些地方黑人不準進入“白人”的電影院。于是針對這個市場,出現(xiàn)了獨立的黑人電影產(chǎn)業(yè)。以紐約哈萊姆區(qū)為中心制作的這些電影,全部由黑人演員出演,并在全國各地的黑人居住區(qū)放映。奧斯卡·米索(Oscar Micheaux)制作、導演和發(fā)行了46部電影,成為當時最有名的黑人制片人。約翰遜兄弟(Johnson brothers),諾貝爾(Nobel)和喬治(George)也是十分著名的黑人制片人及導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