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批評家對媒體中女性、少數(shù)族裔和種族的刻板印象的擔心是正確的。內(nèi)容分析同時也指出,婦女在媒體中的形象是服從和依賴他人,而非洲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則一般被刻畫成不法之徒。根據(jù)這個理論,這些描寫不但教導受眾接受這些刻板印象,還告訴婦女和少數(shù)族裔按照他們被表現(xiàn)的方式行事。
與社會學習理論緊密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理論--進攻(aggressive)和催化(catalytic)理論。這兩種理論都指出媒體是促使某些人作出反社會行為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個。比如這兩種理論都提出,假如有一個年輕人自己的社會生活不滿且很消沉,或者在學校和工作中遇到不順,在看到娛樂媒體的暴力內(nèi)容特別是看到其中表現(xiàn)的暴力受到獎勵而不是懲罰時,則很可能會因此而萌生作出暴力行為的想法。
個體差異理論
正如其名,個體差異理論(individual difference theory)考察的是擁有不同特征的媒體使用者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35有些類型的使用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某種類別媒體信息的影響。例如,教育水平較高的觀眾比教育水平較低的觀眾,對包含邏輯的內(nèi)容更容易接受。其他個體的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地理區(qū)域、智力水平、社會經(jīng)濟等級、家庭暴力的嚴重程度以及一系列其他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鹦侨诉M攻地球研究支持了個體差異理論,至少研究的一部分希望弄清楚為什么《世界大戰(zhàn)》愚弄了某些聽眾,而對其他人卻沒有產(chǎn)生作用。美國士兵研究也考察了個體差異,特別是對不同智力水平的男性之間的差異開展了研究。
媒體用戶也可以用更為微妙的心理特征來加以區(qū)分。例如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就證明共有五類人群對接受從媒體獲得的新概念具有不同級別的意愿。36這些分類也能預測誰會第一個使用并掌握新媒體37:
1. 創(chuàng)新者(innovator)--這是一些富有冒險精神,并迫切希望嘗試新想法的人。他們通常比較外向,在政治上表現(xiàn)得自由。他們是第一個嘗試新媒體并能夠掌握新媒體和新技術的人群。
2. 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他們的冒險精神沒有創(chuàng)新者那樣強,但是這些人仍然能根據(jù)相關信息作出快速的選擇。這種傾向使他們在各自的社會群體中成為重要的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