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來,把股市的某些表現(xiàn)看成是賭場也不為過。細想一下,傳銷性質的股市與賭場還真是相似。去賭場的人雖然也想贏,但輸?shù)臏蕚溥€是有的。充滿“龐氏騙局”的股市,到處都是美好的希望,入場者輸?shù)乃枷霚蕚浔荣€場小得多。而且由于充滿希望,往往容易投入全部,甚至超額投入。而在賭場里,更多人由于有輸?shù)乃枷霚蕚?,比較容易控制自己。因此,在充滿“龐氏騙局”的股市傳銷中被騙,往往比在賭場輸?shù)舾纯?。在我看來,股市的每一次大漲大落都是一輪“龐氏騙局”的結束。周期性的出現(xiàn),不過是新一輪騙局的開始。因此,只有在新騙局開始的時候,抓住見底的機會,讓自己成為“龐氏騙局”隊列中排在前面的人,才有可能撈到好處。但是,小股民能得到的這種好處,與股市“龐氏騙局”操盤手相比,太微不足道了。而且,這一輪騙局游戲中小股民也許賺了,很可能在新一輪的游戲中,就被掃蕩一空。也許,這番話說得過分了。但是,只要股票價值嚴重脫離了企業(yè)的真實利潤水平,只要股市瘋狂地背離實體經(jīng)濟的真實價值,它就是“龐氏騙局”。
當年,殖民者為了賺錢無視道德,或者設置雙重道德標準,隨心所欲地為我所用,今天的金融家依然如故。兩位力挺自由主義經(jīng)濟的美國教授,在他們的一本書里,講了一個例子。這本書叫《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副標題是“捍衛(wèi)金融市場自由,創(chuàng)造財富和機會”。書中說,美國出現(xiàn)了一種“圣餐”(Viatical)證券,這是一種針對人壽保險而產(chǎn)生的金融衍生物。比方說,很多人買了人壽保險,有些后來得了大病,例如艾滋病。艾滋病不能進入商業(yè)醫(yī)療保險,只能自費。治療艾滋病費用很高,得病的人有些不富裕,他們從哪里獲得治病的錢呢?于是,有人就想到了他們的人壽保險單。人壽保險單是指人死了之后,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一筆錢。但是,人沒死就拿不到這筆錢?!笆ゲ汀弊C券的概念就是,病人把自己的人壽保險單賣給“圣餐”證券持有人,就可以在生前換得現(xiàn)金,用來治病或養(yǎng)病。
人壽保險單因為在人死之后才能兌現(xiàn),因此,作為一種金融資產(chǎn),人壽保險單的流動性很差。而“圣餐”證券的出現(xiàn),使得本來缺乏流動性的金融資產(chǎn)可以加快轉換,這也算是一種金融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名義上使得不太富裕的危重病人獲得了融資的渠道和可能。粗聽之下還挺人道主義的。但是,稍微多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人壽保險單在人死之后兌現(xiàn)的金額是固定的,“圣餐”證券買賣人壽保險,一定要低于人壽保險單上的保額,才有可能在兌現(xiàn)時有利潤。那么,如果病人治病的費用超出了最終的保額怎么辦?“圣餐”證券向病人支付現(xiàn)金會有一個上限,總是不會超出保額,否則就賠錢了。而賠錢的買賣沒人做。因此,“圣餐”證券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剛支付沒多少,病人就死了。這樣的話,兌現(xiàn)的保額與支付的現(xiàn)金之間的差額最大,獲利也就最多。這就帶來一個商業(yè)利益與公共道德的尖銳沖突:持有“圣餐”證券的人,無不希望病人早點死,快點死。一旦醫(yī)療技術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圣餐”證券的價值就降低了。病人多活一天,對于該證券持有人來說,簡直就是又搶了他一天的錢。
“圣餐”證券從一開始就遭到激烈的道德批判。但是,金融創(chuàng)新的推動者們并不受此影響。他們認為,針對單個的病人,會因為單個病人的不同狀況,而產(chǎn)生道德負疚。如果把很多人壽保險單捆綁起來,根據(jù)整體的、綜合的情況來確定“圣餐”證券的市場價格,情況就會改變。首先,商業(yè)風險因平均化而降低了;其次,面對單一病人的道德負罪感,也可以被面對社會的善舉所取代。事實上,雖然打包的人壽保險單變成綜合的“圣餐”證券,似乎避免了盼望某一特定病人早點死的狀況,然而,從整體上說,人們也可以認為,為了讓“圣餐”證券這個金融創(chuàng)新獲得最大效益,證券持有人更希望所有賣出人壽保險單的病人全部早點死,他們甚至不愿看到醫(yī)療技術有新的突破。他們道德負罪感的降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自我標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