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母語、信仰和道德觀念。早在出生之前,這一切都已經(jīng)注定。我們無從抉擇是否應該信任,抑或是懷疑周遭事物。我們甚至連選擇自己名字這樣的小事都無能為力。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無從選擇屬于自己的信仰,我們選擇了認同社會主流意識。認同感是加深印象的惟一途徑。社會主流意識雖然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可如果不加以認同,就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我們認同它,相信它,就萌生了信念。有了信念,就會無條件地信任。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相信大人所講的一切,我們無條件相信他們,有了強烈的信念,以至于這種信念主宰了我們的一生。并非是我們選擇了這些信條,我們甚至作過抵抗,卻無力撼動,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
教育小孩形成一定信念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教化。它教會我們?nèi)绾紊婧驼J知。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不斷向我們灌輸約定俗成的理念,繼而形成了貫穿我們一生的信念。起初,他們教小孩識別事物的名字:爸爸、媽媽、牛奶、水杯……日復一日,在家庭里,在學校里,在教堂里,從電視里,他們告之我們?nèi)绾稳ド?,哪些行為是可取的。社會教育我們成為文明人,讓我們清楚男女有別;教我們學會評價,評價自己,評價別人,評價友鄰。
教化往往使用馴服寵物的方法教育小孩,即獎善罰惡:稱贊聽話的小孩,而責備調(diào)皮的小孩。
不遵循社會規(guī)范,我們將受到責罰;反之則得到稱贊。責罰與稱贊往往接踵而至。不久,我們開始畏懼責罰,而渴望稱贊。最好的稱贊是來自父母、兄妹、老師和朋友的關注。為了贏得稱贊,我們渴望別人的關注。
稱贊讓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為了獲得稱贊,長期以來我們生活在他人的意愿中;為了逃避責罰,我們偽裝自己的本性,討好他人,努力成為他人眼中的好孩子。我們討好父母,愉悅老師,滿足牧師,扮演各種不屬于自己的角色。我們違心地生活,害怕被他人孤立;我們?nèi)缏谋”?,惟恐他人不夠滿意。最終,我們徹底迷失了自我,成了父母理想、社會期盼和宗教信仰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