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另一篇文章中,更是開誠布公直言“大學是間壞公司”,讓人讀來暢快淋漓。
罵罵大學教育,品頭論足一下教育體制,似乎也是某種時尚。當然,媒體,尤其是《新周刊》的聲音是絕對值得尊重和叫好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們都應該以做文盲為驕傲。至少,讀書改變命運的故事隨處可見,但文盲改變命運的案例卻并不是那么多。
換句話說,我們不要犯低級錯誤,因為要潑洗澡水而把孩子也潑出去。否定或者說批評目前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否定讀書;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為讀書的緣故,恰恰相反,沒有工作往往是沒讀更多的書或者沒有認真地讀好的書。
無論大學是一間好公司,還是一間壞公司,當代社會的中流砥柱,也就是“80后”和“70后”們,都是讀書改變命運的時代范本,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或許這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至少給很多人提供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而我們幅員遼闊的祖國,有那么多需要改變命運的少年和家庭。
所以,能讀書的時候,多讀書,就多一份籌碼。所謂開卷有益,無論讀什么樣的書,總是得益要多一些。這個道理,很多人往往走向社會才會深刻加以體會。在社會的金字塔中,越是處于頂層的,越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和必要。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剛剛興起時,張朝陽被當做IT產(chǎn)業(yè)明星一度被媒體所追捧,其中有個采訪細節(jié),張朝陽提到他每天至少瀏覽3本書。從書中獲取知識,乃至事業(yè)發(fā)展的靈感,是很多人成功的秘訣。史玉柱在最艱苦的時候,就躲在小旅館里看“紅色革命”的書籍,并從中發(fā)展出巨人日后主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模型。比爾·蓋茨,即使在退休之后,每天都有自己的讀書計劃,一周至少讀5本書。因為他們所體會到的東西,正如千年前黃庭堅所說的那樣:“一日不讀書,味同嚼蠟;三日不讀書,自覺面目可憎?!?/p>
讀書,說簡單點兒,既是功利的需要(社會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自我修養(yǎng)的需要(人格道德塑造的重要手段)。雖然季老更多地闡述了書籍在人類文明傳承中的重要載體作用,但作為我們蕓蕓眾生來說,書的作用非常實在——獲取知識,成就自我。不是庸庸碌碌蠅營狗茍,而是優(yōu)雅從容地活。
哪怕是最功利的說法,讀書,仍舊是天下第一好事,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事業(yè)。
所以,最后我們不妨一起溫習一下宋朝皇帝趙恒的著名《勸學篇》。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