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說完,全場就都起立鼓掌,那種興奮感,簡直讓我“忘了我是誰”。后來聽眾紛紛走過來跟我道賀,我其實應該下臺去跟他們互動,可是當時不懂,我還站在臺上,彎下腰跟大家握手……
這次的演講經歷讓我非常難忘,雖然當時的我,并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yè)訓練,但演講帶來的成就感,卻讓我整個人又再度充滿了自信。
如果說,演講可以讓人克服恐懼、增強自信,那么,我在美國這段與演講有關的經歷,的確讓曾經是“社會邊緣人”的我重新站了起來,覺得自己還不錯,能夠繼續(xù)奮斗。
只是那時候的我大概沒想到,自己后來會跟演講結緣那么深吧。
在講臺上發(fā)光發(fā)亮
回臺灣以后,大概到了三十幾歲,除了在教會里作分享,我都沒什么機會再演講。直到1980年,我40歲時進入了光啟社,做了《新武器大觀》的節(jié)目,才又開始演講。
我記得,重返演講臺第一次是到成功大學,當時接待我的是工學院的馬院長。演講開始之前,我們在貴賓室里聊天,馬院長跟我說:“我們辦演講的人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沒有聽眾來或是人太多、太擠。”
聽到這番話,我還以為當天聽演講的人不多,馬院長暗示我要有心理準備。結果,一上臺,才發(fā)現整間大禮堂座無虛席。
成功大學平常邀來演講的人多半是專家學者。而一個人光是有學識、地位,也不見得能吸引別人來聽你說話,能夠號召這么多人來聽演講,代表你這個人公眾表達的能力一定不錯。那一次成功的演講經驗,成了我后來的自信心來源。
從此,我就開始了我的演講之旅,有時到大學里,有時到政府機構。站在臺上,我常抱著一個想法,就是覺得臺下的聽眾其實都比我棒多了,我何德何能,要他們來聽我說話呢?
其實,如果說我有哪一項比他們強,就是我的演講能力比他們好,能讓他們自愿坐在臺下聽我說話,而且離開時,還會覺得有所收獲,這就是一種影響力的表現了。
我想,很多人苦讀到博士,或是打拼了十幾年,要是也能擁有這樣的能力該多好。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用心與人分享
我從《新武器大觀》介紹一些與武器、軍工業(yè)有關的內容,到做了“卡內基訓練”,話題轉變,開始講人際關系、溝通、自信心……一開始,我有點擔心,會不會題目變了,大家就不想來聽我演講了。
沒想到,聽眾的熱情依舊。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大概十年前在臺北市立圖書館,那個演講廳是階梯式的,全坐滿了人,連走道階梯也坐滿了,最后我還請幾十位聽眾坐到講臺上來。外面一位警衛(wèi)還說,馬英九來演講,人都沒有那么多。
十幾年了,我在那個演講廳一共作過四場演講,每次都爆滿。
一場場演講下來,我覺得自己好像也有了改變。以前的我,是用腦袋在演講,知道多少,就講多少;現在的我,是用自己的心在演講,不再是為了演講而演講,而是和大家分享一些真心話。我也發(fā)現,臺下的聽眾更能認同我的想法了,每次演講一結束,就有很多人要跟我交換名片,甚至請我再抽出時間去他們的公司、機構演講。
因為有這些演講的機會,即使已年屆六十,我也仍覺得自己很年輕,而且還有機會跟社會保持密切的互動。
這種向公眾演說的能力,就像是一股噴泉,不斷為我?guī)砩哪芰???梢韵胂?,如果缺少了這股力量,我的人生大概也會變得像一塊石頭,死氣沉沉。
這些從生命中來的親身體驗讓我深深覺得,卓越的公眾表達能力,會讓一個人充滿自信和活力。
而自信和活力,正是一個成功人士的形象特征。
事實上,公眾表達能力好,在團體里溝通的能力也會自然得到提升。所以,不只是公開演講,像是作簡報、在會議中發(fā)表意見、上臺致辭、主持活動,甚至在工作面試時,團體溝通能力都能派上用場。
曾經有一位工廠設在豐原的鞋業(yè)老板接受了卡內基訓練,他非常興奮地告訴我,那一年尾牙①,他過得很開心。
往年,每逢過年過節(jié),他就煩惱不已,因為他在員工面前講話會發(fā)抖,而且詞不達意。
現在不同了,他在聚餐前都會真誠地感謝大家的付出和辛勞,并將未來的遠景大致描述出來,跟大家分享。
成功打造雙贏人生
親愛的讀者,也許你也曾經像這位鞋業(yè)老板,一想到上臺就頭痛,等正式上了臺,又覺得渾身不舒服,說起話來,前言不搭后語,就像俗話說的:“臺下一條龍,臺上一條蟲?!?/p>
但是你一定希望自己能夠臺風穩(wěn)健,不但說起話來能讓眾人聽得津津有味,而且還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用你的想法來影響別人。
聽起來這也許很神奇,但是,只要你愿意運用正確的方法,多練習,你也能擁有卓越的團體溝通能力。
這條通往演講臺的路,是一條讓你能夠充分表現自己,又能贏得他人共鳴的大道。
你準備上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