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月17日 勇氣、信心與韌性

魯冠球管理日志 作者:屈波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力量不行,一個人也是如此。美國人說,士氣等于三倍的生產率。我們處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如果沒有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沒有一種不斷進取的意志,終將被時代所淘汰。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不是智慧,而是信心;不是機遇,而是一種韌性。

——2000年,《人的積極性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原動力》

背景分析

每個人對成功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歸根結底,離不開一個人的品質與性格。這里魯冠球強調的勇氣、信心、韌性,都與人的精神因素有關。

1973年春天,魯冠球率領的寧圍農機廠好不容易生產出了一批犁刀,但縣里的計劃早已飽和,無法再包銷,于是他想到一江之隔的杭州市碰碰運氣。結果在預料之中,當魯冠球抱著一線希望趕到杭州農機公司時,迎面撲來的卻是一盆涼水,對方對他帶去的樣品都沒正眼看一下,就以計劃已滿拒絕了他。望著辛辛苦苦打出來的犁刀,魯冠球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小心翼翼地把犁刀堆在一個角落里,帶著幾分不舍悄悄地離開了。轉眼到了第二年春耕時節(jié),農具供不應求,農機公司急得團團轉,這才突然發(fā)現(xiàn)墻角里的那堆犁刀,不但質量好,規(guī)格也符合。結果是魯冠球不僅賣出了犁刀,而且利用對方的急迫心理,爭取到了每年50噸鋼材的原材料指標。

犁刀的故事雖小,但其背后蘊涵的道理卻耐人尋味。它所體現(xiàn)出的,其實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不屈不撓的意志與主動能力,是一個關于堅韌的最好注腳。

行動指南

創(chuàng)業(yè)的道路從來都是艱辛而漫長的,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做的是面對它,并解決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