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譯文】
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jié)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顧及榮譽恥辱。
糧食五谷,是吃飯的硬道理,也是人們道德禮義的基礎(chǔ)。
《史記·貨殖列傳》解釋管子的這句話說:“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p>
中國以往的文人大多說《管子》這部書是后人所作。因為管子生在儒家鼻祖孔子之前,如果管子說出了“禮義”二字,孔子就不是“禮義”的首倡者,這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儒家所不容許的。
其實,如果讀一下管子的禮義之說,與儒家的禮義道德是不同的。管子的禮義之說是建立在物質(zhì)之上的,并不是單純的說教。從對象上來說,孔子的禮義道德是要求人民遵守,而管子則要求統(tǒng)治者對人民創(chuàng)造禮義的基礎(chǔ),是對統(tǒng)治者提出的要求。
因此,管子的禮義之說是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來講述的,《管子》首篇《牧民》就開宗明義地講述了這番治國之道、牧民之道。從立意的高度而言,這比孔子單純的道德說教要高明得多。
在對員工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首先要想一下為員工做了些什么,滿足了員工哪些基本物質(zhì)需求,如此禮義道德才有物質(zhì)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