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典型討論案例分析

說話就是生產(chǎn)力 作者:孫路弘


我有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外企公司多數(shù)是25~35歲的員工,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fā)的,40歲左右的外企經(jīng)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左右的外企經(jīng)理人大多一直在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如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個人的成功。西門子的確比蘇寧強,但這并不代表西門子中國區(qū)經(jīng)理比國美老板強,甚至可以說西門子中國區(qū)經(jīng)理跟蘇寧老板相比還差得很遠。而進外企工作的人往往并不能很快理解這一點,他們把成功90%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實際上,外企隨便換個中國區(qū)總經(jīng)理并不會給業(yè)績帶來多大的影響?,F(xiàn)在的問題是,當這些外企經(jīng)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么出眾,外企老板會怎么選擇?社會上有很多薪水要求不高的,要出位的,精明強干、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為什么還要用他們?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其實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軌跡。二三十歲的時候,生活壓力比較小,身體比較好,父母身體還好,又沒有孩子,不用還房貸,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當個外企小白領覺得還是很光鮮的,掙得不算多,但也夠花了。但是人終歸要結(jié)婚生子,終歸會老,到了40歲,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藥,要有人看護,自己要還房貸,要過體面的生活,要養(yǎng)小孩……這時候要掙多少錢才夠花成了重要問題。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并不能說明什么。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不太贊成過度關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種攀比在剛出校園的學生中很常見。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和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不同的是,這場比賽沒有職業(yè)選手,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要知道,很多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數(shù)人是走到終點的,只有少數(shù)人是跑到終點。因此在出發(fā)的時候,去搶占領先的位置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了世界500強公司,大概每個月能拿到3000~6000元的工資,有些擁有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每月能拿到8000元,可問題是,5年以后拿到多少工資?估計也就是5000~10000元。起點雖然高,但是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任務:請分析這段發(fā)言,提煉其表達中的主題、事實、看法以及邏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